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以2010年8月26日前海的獲批、2013年8月22日上海自貿區的獲批作為時點,“對外開放”這四個字,便賦予了全新的符號價值。
如果說1978年起始的那場變革,75歲的鄧小平運用的是改革開放來重新塑造這個國家——排除來自保守派的阻撓,嘗試對當時國內的經濟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謀求將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軌到市場經濟上。
那么,在今天,這個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度又重新開啟了新的三十年改革與發展的征程——利用第二輪的改革開放,摒棄政策普惠的模式,而是用制度創新、嚴明的法制與執法及與國際規則的接軌,來建立與國際相接軌的市場經濟體制及現代化服務業,來重塑中國經濟在世界的競爭力,來破除現有的利益格局并讓民眾都能受惠其中,最終逐步完成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在4月21日粵、閩、津三個新的自貿區落地及上海自貿區面積擴容之際,《南都周刊》推出自貿區專題。我們將通過對自貿區落地的因由、國內外自貿區的發展、四大自貿區不同的競合、在自貿區中普通人的生活工作等種種,來解釋自貿區與你我、區域經濟、國家價值及融入世界圖譜的休戚相關聯系。
我們相信,三十五年改革開放的精神實質已經隱含到整個社會運轉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未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則需要更多思辨的聲音、理性的思考和更多個體價值的參與。
我們以這樣的姿態,歡迎自貿區來到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