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鐘榮 潘寶儀

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
4月8日上午,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正式開庭審理第一起案件,首審案件為一件擔保合同糾紛案,本案原告為在香港注冊的企業。
庭審開始時,分別來自香港和內地的原被告雙方,就對該案的管轄權和適用法律產生了分歧—由于中國內地與香港分屬不同法系,包括案件管轄權、法律適用、跨境文書送達、境外法查明在內的許多具體問題,成為前海法院未來面臨的巨大挑戰。
案件從立案到開庭歷時不到1個月,由前海法院副院長聞長智親自擔任審判長,組成合議庭;在法庭布局上,取用英美法系法庭布局的一些特點,原告席與被告席并排坐,共同面向審判席。
前海法院一位負責人表示,這樣突出了原被告雙方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也有利于減少當事人之間的對抗,營造當事人主動消除爭議、化解矛盾的氛圍,推動實現“案結事了”。
作為唯一一個由國家批復建設的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前海自2013-2014年間相繼建立廉政監督局、深圳國際仲裁院、前海商事法庭等,初步構建起基礎法治創新實體框架。而今年1月28日揭牌運行的深圳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將以專業化的商事案件、涉外涉港澳臺案件為審判特色,扛起廣東三個綜合改革示范法院之一的重擔。
“前海要用現代服務業引領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國家治理現代化,基石在于法制。”在深圳前海創新研究院院長陳坤耀看來,在曼哈頓、倫敦金融城、香港、迪拜等金融中心,法制是軟環境的核心。
作為前海法院第一起公開審理案件,前海法院選擇了在微博直播庭審全程。
4月8日開庭審理的涉港擔保合同糾紛案,原告為香港某理財平臺有限公司,被告為深圳居民常某麗。原告與案外人香港某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因保險理財中介發生糾紛,向前海法院起訴,要求案外人香港某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在《合作協議》中的保證人常某麗承擔擔保責任。
庭審中,原被告雙方圍繞“擔保條款是否成立和生效”“投保人是否退保”等問題,進行了質證和辯論。
“我們之所以選擇在前海起訴,是考慮到內地的訴訟成本比較低,整個流程效率也比較高。”原告律師楊錫鋒說,“而且這個案子如果適用內地法律的話,對我們也比較有利。”
資料顯示,前海法院是以全新模式建立的法院,除負責管轄前海區域內的第一審民商事、行政和執行案件外,前海法院還集中管轄深圳市轄區應由其他基層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涉外、涉港澳臺商事案件。
從案情和案值來看,這宗合同糾紛是一起尋常的商事案件,但一些旁聽案件的法律專家表示,由于牽涉到在兩個不同法律環境中的商事活動,案件的審理仍然有很大的難度。當天,合議庭未當庭宣判。
前海法治大事記
2013.5.8
前海廉政監督局掛牌成立
2013.9.13
前海商事法庭掛牌成立
2013.9.22
深圳國際仲裁院在前海掛牌成立
2013.9
深圳國際仲裁院在前海首次啟用國際仲裁新規則庭審一起涉外商事仲裁案件
2014.2.25
前海法庭首次起用港籍調解員
2014.5.27
前海法律專業咨詢委員會成立
2014.11.13
前海首家內地與香港聯營律所— 華商林李黎(前海)聯營律所獲準成立
2014.12.2
前海法庭升級為前海法院
并在首周即立案16宗,同時于2月12日完成首例訴訟保全。
“管轄的問題、法律適用的問題,還有跨境文書的送達,這些都對法官的素質和能力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前來旁聽庭審的深圳大學法學院院長黃亞英說。前海法院在遴選法官的時候很側重審理涉外案件的經驗,有些法官具有海外留學的背景。
“在涉港、涉外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一旦我們的準據法是境外法,那么還涉及境外法的查明,這又是一個更專業的問題了。”黃亞英進一步解釋說。
作為前海法院第一案的參與者,雙方當事人及其律師,均對前海法院表示出信心。
“如果在香港起訴,法院可能要審一兩年,律師費可能要花上幾十萬元,而在內地只需1萬多元。”楊錫鋒認為,前海法院在引領審判改革風潮。當天的庭審,合議庭把控得當,氣氛嚴謹,又能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
被告律師、星辰(前海)律師事務所梁敏律師認為,作為前海首個案件,合議庭積極創新,召開兩次庭前會議,嘗試總結出爭議焦點。這些做法值得肯定。 不過,“像這樣復雜的新型案件,只開一次庭,時間太短,當事人雙方無法充分發表意見。” 他期待法院有所改進。
數據顯示,截至4月7日,前海法院共登記收案111件,發出立案通知書110份,其中涉外、涉港澳臺商事案件66件,約占全部登記案件六成。
深圳中院副院長郭毅敏對記者表示,前海法院承載著中國司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重大歷史使命,具體將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是重點探索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的實行立案登記制、探索基層法院跨行政區劃管轄案件、探索審判權與執行權相分離、探索司法行政事務管理權與審判權相分離、全面落實主審法官辦案責任制、完善人員分類管理改革與職業保障機制等六項改革任務。
二是積極任期制法官制度,創設法官民主自治、自我管理的法官大會制度。根據案件數量和工作總量的測算,前海法院核定人員總規模195名,核定法官員額39名,包括1名院長、2名副院長和36名主審法官。除院長、副院長外的所有法官,一律遴選產生。目前, 15名主審法官人選已由前海法院法官遴選委員會遴選產生,并經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他們均具有民商事審判工作經歷或民商事法律專業背景,其中碩士學位13人,香港大學普通法碩士學位5人。
根據要求,前海法院的管轄權分兩步走:將全市各區法院的一審涉外涉港澳臺商事糾紛案件指定前海法院集中管轄;根據前海法院工作人員的配備到位情況,將全市各區法院的一審部分金融糾紛案件和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也統一由前海法院管轄。
記者在3月17日深圳中院發布的該院《重點改革規劃(2015-2016)》中看到,此次改革,擬將深圳原由其他各基層法院管轄的一審涉外涉港澳臺商事案件、部分金融案件,分步集中到前海合作區人民法院管轄。
因毗鄰香港,前海法院還將著重推行具有前海特色的復合審判模式:引入港籍陪審員選任制度,從符合條件的香港居民中選任陪審員,隨機參與案件審理;建立專業審判制度,結合前海重點發展產業,打造專業化的審判模式;建立香港及外國法查明機制,在前海合作區擴大和方便香港法的適用。
廣東省法學會常務理事、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尹玉海認為,前海法院有深港兩地的成熟經驗,未來值得期待,但現階段對前海法院探索的態度還需謹慎。“從深港合作的意義來看,在前海設立法院有利于探索新的適應國際慣例的審判機制,滿足合作區發展的司法需求,前海合作區特殊的法治環境和司法需求,需要設立專門法院,探索適應國際慣例的審判機制。”
2014年11月,華商林李黎聯營律師事務所落戶前海,成為中國第一家跨法域、跨地域,由內地與香港合伙聯營的律師事務所,可以直接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及外國企業來華投資提供跨境法律服務。
華商林李黎聯營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舒衛東告訴記者,該所擔任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的法律顧問,同時也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的招商合伙人,參與多個政策、法規的制定。
除卻華商林李黎聯營律師事務所外,國信信揚麥家榮(前海)聯營律師事務所也已獲得授牌;誠公顧張文菊律師事務所正在申請中,同樣選擇前海為注冊地。根據深圳市司法局提供的數據,有意在前海組建內地-香港合伙聯營律師事務所的單位有七八家。
“應該以穩妥方式開放法律服務市場、堅持簡政放權、縮短審批時間、減輕香港律師事務所的成本、強化地方管理職責等。”中國法律服務(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杜春為兩地合作開展法律服務業開出的“良方”。
“依靠低成本吸引外資,促進開放的法則在前海已經不適用了。前海所能依靠的只能是一種內生的力量—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深圳國際仲裁院院長劉曉春是前海法治頂層設計的參與者之一,該院于2013年9月22日在前海掛牌。
據介紹,前海國際仲裁院建立以國際化的理事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機制,三分之一以上的理事來自境外,其中包括香港著名大律師梁定邦、香港律政司首任司長梁愛詩、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前主席王桂勛等。
劉曉春說,目前仲裁員總人數為616人,其中境外仲裁員232名,占總數的37.7%,繼續在全國保持最高。法定機構改革率先引入以國際化的理事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機制,“在制度上強化了仲裁機構運作和仲裁庭辦案的獨立性和公正性。”
借鑒香港廉政公署模式,前海廉政監督局實際先于深圳國際仲裁院和前海法庭成立,在全國首創集紀檢、監察、檢察、公安、審計等職能于一身的“一體化監督”模式,強化效能監察,系統梳理權力、制度、事務“三項清單”,并已打響前海反腐第一槍。
前海管理局局長張備坦言,探索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前海將在自治共治上下工夫,“未來前海的管理機構不會很多,除了前海管理局,只會有前海廉政監督局、金融監管局、前海綜合行政執法機構等幾家公權力管理機構,但將培育大量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一起實現社會共治。”

華商林李黎(前海)聯營律師事務所的主任合伙人 舒衛東律師。攝影_孫海
對于前海的法治創新及探索,大成(深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翔對此予以肯定,“但上海在某些法制創新的力度更大”。其認為前海在某些領域的力度還應該更大一些,譬如與香港接軌,施行“官員財產公開”制,以前展現前海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的真正價值。
張翔對記者分析,前海打造的是深港合作區,法治建設的也是要借鑒香港的經驗,香港于2002年公布了《公職人員財產申報制度》,前海可以借鑒該制度的一些規定,對官員的財產進行登記、申報、公布。“本身前海的官員就少,大部分官員也是沖著改革開放的大業來前海的,所以前海推行官員財產公開應該沒有任何的阻力。”
根據前海法治的頂層設計,前海將利用深圳特區的立法權,將立法、司法、執法以及法律監督四個環節結合起來,打造一個和國際市場對接的法制環境。
張備說,為明確前海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建設的任務單、時間表、路線圖,前海已委托國內在法學領域知名的武漢大學,借鑒國際先進城區和香港地區的經驗,形成對前海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示范區具有全局性、指導性、實操性的系統方案。同時,推動全國人大法工委開展擴大前海合作區涉港合同選擇適用香港法律實施的路徑研究,前瞻性研究梳理前海近期需要制定的立法項目,籌備出臺前海三年立法計劃。
“地方經驗就是中國的經驗”。北京大學法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鄧峰呼吁中央應給予特區更大的立法權限,鼓勵地方大膽嘗試,允許試錯,將前海建成一個“法治特區”。他建議,深圳應結合前海發展服務業的重點方向,加強在金融產品、證券制度、公司組織模式等方面的立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