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叢
保康縣作為襄陽市唯一的全山區縣,長期面臨人才“引進難、留住難、流動難”問題,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近年來,該縣立足實際,大膽創新人才工作機制,著力引爆人才內動力,為建設美麗幸福新保康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創新廣納英才的引進機制,讓人才進得來
多種渠道引。堅持招才與引智相結合,引資與引人相結合,校園招聘與專場招聘相結合,合同引進與柔性引進相結合,以靈活多樣的方式網羅天下英才。優化環境引。突出軟環境建設,構建人才競爭的比較優勢,為緊缺急需的專業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務,在工作報酬、住房保障、項目申報、職稱評定、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開通“綠色通道”,吸引人才落戶。搭建平臺引。集中力量在縣內磷化工、農業、旅游等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建設創新創業平臺,以平臺促進人才聚集,促進人才為發揮作用、展示才能向保康流動。
創新拴心留人的保障機制,讓人才留得住
政治上多關愛。建立縣“四大家”聯系人才制度和走訪慰問制度,定期開展人才座談會,定期走訪慰問人才;發揮高層次人才在重大決策中的咨詢論證作用,通過領題調研等形式,讓人才參政議政;優先推薦符合條件且個人有意愿的各類人才擔任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使人才得到更多的升遷、提高威信和獲取政治權利的機會。生活上多關心。對引進的緊缺急需專業人才,發放一定數額的安家費和生活補助費,提供人才公寓,體現人本關懷;對從事相關科研的,安排科研經費,專款專用;建立人才休假療養制度,定期組織人才開展健康檢查。情感上多關懷。組織相關人才成員單位定期開展聯誼會、座談會、相親會、俱樂部等活動,為各類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提供心理咨詢、交友相親、健康保健等個性化、親情化服務,增強人才歸屬感。發展上多關注。積極搭建人才發揮作用的平臺,讓優秀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聘用高層次創新人才;加快堯治河院士(專家)工作站、研發中心、創新實踐基地等基礎平臺建設,推動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建立健全以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重獎作出貢獻的各類人才,營造“四個尊重”的濃厚氛圍。
創新重心下移的激勵機制,讓人才流得動
破壁壘,讓人才自愿流。建立人才自由流動機制,以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為契機,打破瓶頸制約,促進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城鄉之間專業人才有序流動;大力實施“能人治村”工程,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經商返鄉創業人員、農村致富帶頭人、轉業退伍軍人、大學生村官等進入村“兩委”班子,使各類“能人”向基層一線聚集。立規矩,讓人才有序流。建立人才到基層掛職鍛煉制度,對新招錄、招聘的人員,鼓勵到基層一線服務,到基層“接地氣”、“墩墩苗”,在實踐中經受磨礪,接受鍛煉,豐富基層工作經歷。建立農業、衛生、教育、磷化工等11大門類的專家庫,每年由鄉鎮提出緊缺人才“菜單”,組織專家、志愿者到鄉鎮提供智力支援。重獎勵,讓人才愿意流。建立城鄉人才互動互助機制,每年篩選一批農技師、教師、醫生等專業人才到鄉鎮、農村站(點)開展對口幫扶、技術指導、學術交流等服務活動,期間工資待遇由原單位發放,縣財政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表現優秀的,優先提拔重用。通過打通人才流通的“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地整合、盤活區域內人才資源。
(作者系保康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