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農糧獸醫局推出“良好水產養殖規范(食用魚生產)”認證計劃,通過認證優良漁場,提升消費者對本地水產的認可。消費者今后到超市選購食用魚時,如果看到產品包裝上貼有“良好水產養殖規范(食用魚生產)”(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 for Fish Farming,簡稱GAP-FF)標簽,就代表這條魚產自經農糧局認證,采取規范生產方式的漁場,可放心食用。
申請加入這項自愿認證計劃的漁場必須擁有漁場執照、已有至少1年食用魚養殖經驗、定期記錄生產活動數據、并遵守相應的安全與品質生產準則等。獲得認證的漁場每年都要更新認證,農糧局也會定期監督這些漁場的表現,確保它們維持良好作業方式。
新加坡全島現有126家沿海及陸地漁場,這項計劃在8月開放申請后,4家規模較大的漁場已率先獲得認證,位于烏敏島沿海的榮耀漁場是其中之一。擁有近5年食用魚養殖經驗的榮耀漁場,面積為1.5 hm2,目前每年可出產約100 t食用魚,包括金鯧魚、金目鱸、紅鯛魚等,供給本地各大超市和餐館。
榮耀私人有限公司業務發展經理朱國勝受訪時說,漁場員工每天會定期監測并記錄水質情況、飼料供給分量、日均產量、魚群死亡率等數據,再把數據匯報給公司總部。這能幫助漁場控制成本、提高產量,并確保出產的食用魚品質。榮耀漁場預計在明年底將年產量提升至150 t。朱國勝舉例說:“通過翻閱記錄,我們了解到魚吃了哪些飼料后長勢較快,從而選擇更適合的飼料品種。我們還能通過比較不同魚類的生長速度和供需情況,更科學地規劃漁場布局?!?/p>
榮耀漁場的6名員工中,有2人可以使用電腦記錄數據,他們也幫忙培訓其他員工。已在漁場工作3年的張繼軍(32歲)把記錄數據稱為“做功課”。他說,自己一開始每天要花一個多小時將數據輸入電腦,現在只需半個小時就能完成。
目前新加坡養殖的鮮魚約占全國食魚總消耗量的8%。朱國勝說,曾有經銷商反映,本地漁場出產的食用魚品質不夠穩定,農糧局的認證計劃或能幫助業者改善生產流程,提升本地養殖的食用魚品質,為本地漁場打開銷路。
農糧局是繼“良好農業規范(蔬菜生產)認證計劃”以及“新加坡優質蛋品管理計劃”后,推出“良好水產養殖規范(食用魚生產)”認證計劃的。當局希望通過計劃提高本地漁場知名度的同時,也為食用魚的安全與品質設立標準。農糧局目前正處理第二批認證申請,當局受詢時表示,將為有意申請認證的漁場提供技術援助及咨詢指導。農糧局局長陳寶鳳鼓勵更多漁場踴躍申請認證。她說,GAP-FF標簽是一個品質象征,消費者看到這個標簽,就容易辨認那些魚類是由受認證的漁場生產的。
(摘自新加坡《聯合早報》,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