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新營

解放軍歷史上最年輕的兵團政治委員
陳丕顯,1916年3月生,福建上杭人。1929年起,他開始在中央蘇區從事共青團工作,和胡耀邦、譚啟龍等是中央蘇區著名的“紅小鬼”。毛澤東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時,陳丕顯在中央蘇區任共青團中央兒童局書記。他們的辦公地點離得不遠,毛澤東常常過來與陳丕顯等“紅小鬼”聊天,使得陳丕顯有幸直接聆聽毛澤東的教導。那時,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央蘇區領導人都親昵地稱陳丕顯為“阿丕”。1935年初,陳丕顯任少共贛南省委書記。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他跟隨項英、陳毅等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
1937年抗戰爆發后不久,陳丕顯被調到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后改為東南局)工作,任青年部部長、青委書記。后隨軍東進,參與創建了蘇中抗日根據地,歷任蘇中區黨委副書記、書記,新四軍蘇中軍區政治委員。抗戰期間,陳丕顯在蘇中地區充分展現了他的領導才干,逐漸成長為一個重要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
1948年3月,為便于作戰指揮,華東野戰軍將所屬部隊重新編組:以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組成第一兵團(亦稱粟裕兵團,粟裕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以第七、第九、第十三縱隊和新建的渤海縱隊組成第二兵團(亦稱山東兵團和許譚兵團,許世友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以第三、第八、第十縱隊組成第三兵團(亦稱陳唐兵團,陳士榘任司令員,唐亮任政治委員),以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縱隊組成第四兵團(亦稱蘇北兵團,韋國清任司令員,陳丕顯任政治委員)。陳丕顯作為兵團負責人,能與上述人物并列,也充分反映了他在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中的不凡地位。
蘇北兵團組建后,蘇北、蘇中、淮北、淮南的地方武裝統歸蘇北兵團指揮。韋國清、陳丕顯率部在蘇北戰場連續殲敵,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和山東戰場解放軍的作戰。放眼全軍,陳丕顯也是解放軍設立兵團建制后最年輕的兵團政治委員,時年32歲。與陳丕顯同齡,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上將蕭華任兵團政治委員時的年齡比陳丕顯大了幾個月。
眾望所歸調中央任職
粉碎“四人幫”后,1977年初,中央安排陳丕顯到云南擔任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陳丕顯正在考慮去還是不去時,葉劍英找他談話。陳丕顯在上海工作期間,與葉劍英交往甚密。陳丕顯處事細心、周到,葉劍英每次來上海考察或休息,總是喜歡讓陳丕顯安排一切。他對陳丕顯說:“阿丕,如果你身體不適應高原氣候,你就干脆回部隊算了。”陳丕顯的老首長粟裕也對陳丕顯說:“干脆回部隊,現在好幾個大軍區都缺干部,比如南京軍區就沒有政委呢。”但是,當時賦閑在家的胡耀邦跟陳丕顯說:“現在的形勢還在變化,不可能讓你一直在云南的。好久沒工作了,抓住時機,無論干什么先去。”于是,陳丕顯不再猶豫,選擇去云南工作。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開。會前,中央下決心調陳丕顯到中央書記處工作。
確定為總政治部主任人選
中共十二大前夕,在中央軍委領導班子調整醞釀過程中,時任中央軍委常委、軍委副秘書長、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的韋國清由于身體健康等原因,將退出中央軍委領導班子,并不再擔任總政治部主任。在醞釀總政治部主任接替人選的過程中,中央考慮“文革”雖然結束數年,但軍隊還受到許多“左”的思想的嚴重束縛。軍隊的一些好傳統被破壞,政治工作遭到了削弱。軍隊內部存在的問題不少,如派性、“文革”余毒等。因此,希望選擇有部隊政治工作經驗,與“文革”期間軍內問題牽扯不多的人主持總政治部工作,并能夠恢復和發揚軍隊的優良傳統,開創軍隊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這樣,戰爭年代從事過軍隊政治工作,并在“文革”中經受過嚴峻考驗,時任湖北省委第一書記兼武漢軍區政治委員的陳丕顯進入了中央的視野。從實際情況看,具有豐富政治工作經驗,經歷過多個黨政軍崗位歷練的陳丕顯是比較適合的人選。陳丕顯時年66歲,在當時高級干部年齡普遍老化的情況下,還算是年富力強的。同時,軍隊歷來也是個比較講究資歷的地方,陳丕顯作為解放戰爭時期的兵團政治委員,這個職務也是在和他同齡的軍隊高級干部中少有的。
1982年9月1日,在中共十二大開幕當天,坐在大會主席臺上的軍隊各大單位領導,如張廷發、葉飛、劉華清、廖漢生等見到陳丕顯時都稱呼他“陳主任”,還給他敬軍禮,說向他報到,希望會議結束后向他匯報、請示工作。中央軍委辦公廳的有關人員還專門給陳丕顯和他的兩個秘書量體裁衣,制作軍裝。兩個秘書對能到軍隊工作,都很高興。
總政治部主任人選之變
沒有想到的是,中共十二大會議期間出現的一個意外情況,改變了中央對陳丕顯的任職安排。
十二大召開之前的人事醞釀中,中央決定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余秋里在十二大后繼續留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由負責經濟工作改為分管政法工作。根據新一屆中央書記處的分工,擬接替彭真兼任中央政法委書記。一次,在鄧小平家開會,鄧小平專門向余秋里說明中央對他工作分工變動的安排。余秋里感到自己過去長期從事軍隊政治工作和經濟工作,對政法工作不很熟悉,希望能重回軍隊工作。但是,余秋里覺得自己找鄧小平談重回軍隊的想法不方便。于是,他就托王震向鄧小平提出自己的想法:“我到書記處以后不管政法,能否與丕顯同志調換一下,由我做總政治部主任,丕顯同志做中央政法委書記,主管全國公檢法工作?”
對于王震匯報的余秋里重回軍隊的想法,鄧小平很慎重。他考慮到余秋里雖然離開軍隊已經24年,但在戰爭年代余秋里就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干部。解放戰爭時期,余秋里在西北野戰軍率先運用訴苦和“三查”方法開展新式整軍運動,極大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1958年調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后,在甩掉“貧油國”帽子的過程中,他進一步把解放軍的政治工作經驗創造性地運用到石油戰線上,形成了一整套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收到良好的成效。應該說,余秋里重回軍隊從事政治工作也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于是,鄧小平委托胡耀邦,征詢陳丕顯對余秋里提出的調換工作分工的意見。陳丕顯心胸豁達,對前來征詢意見的胡耀邦說:“我服從中央的決定,到總政治部也可以,到中央政法委也可以。”
在得到陳丕顯的答復意見后,中央就關于軍委組成人員和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人選問題再次征求相關領導同志的意見。1982年9月10日,鄧小平審閱了關于中央軍委組成人員和總政治部主任人選征求意見情況的報告后,作出批示:“就這樣改定:秋里去總政,丕顯管政法。”在進一步征求其他領導人意見后,中央正式決定余秋里和陳丕顯原擬任職務互換一下,余秋里改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陳丕顯改任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
這樣,經中央同意,余秋里就與陳丕顯在工作分工上完成了調換。對此,余秋里非常感激陳丕顯。十二大大會主席團開會期間,在得知陳丕顯同意調換工作分工及中央又重新作出決定后,一次見到陳丕顯,余秋里當著眾人的面,對陳丕顯說:“阿丕,我感謝你。我要請你吃飯,連續三天請你吃飯。”然后三鞠躬,以表示對陳丕顯深深的謝意。
(摘自《黨史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