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青龍 王新忠 朱昌穩 奚家智
摘 ?要:水稻稻曲病是蕪湖縣水稻上穗期重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發生程度較輕,范圍較小。2014年是發生面積最大,發生程度最重的一年。該文通過對2014年蕪湖縣稻曲病發生情況和重發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綜合防治對策。
關鍵詞:稻曲病;發生情況;流行因素;綜合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S435.111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1-78-02
水稻稻曲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綠核菌[Ustilagrnoidea virens(Cke)Tak]引起的一種水稻穗期病害,此病屬于真菌類病害。稻曲病不但破壞病粒本身,而且使病粒附近的稻谷千粒重下降,秕谷、碎米增加,出米率降低。一般產量損失約3%~5%,重的可達50%~70%。稻曲病不僅影響產量,而且含有毒的物質C9H6O7,對人、畜、禽的健康也有不良影響。蕪湖縣地處長江南岸,一般年份發生程度較輕,范圍較小。2014年是自2008年以來,發生面積最大,發生程度最重的一年。現將2014年蕪湖縣稻曲病發生情況和流行原因與防治對策綜述如下。
1 發生情況
2014年蕪湖縣全縣稻曲病發生面積為9 400hm2,占水稻種植面積的54.2%。單季雜交稻田發生稻曲病面積占55.7%,平均病穗率20.5%,平均病指為14.64;單季粳稻田發生面積占44.7%,平均病穗率為11.7%,平均病指為5.96。發生較嚴重的品種有:武育粳7號系列和豐兩香優1號等兩優系列。今年單季稻和雙季晚稻稻曲病總體屬重發流行年份。盡管加大了防治宣傳力度,農戶普遍防治達3次以上,但防治時天氣持續陰雨,防效差。雖然挽回了大量損失,仍有少數農戶損失嚴重。9月24、25日調查,具體發生情況見表1、表2。
表1 2014年單季稻稻曲病發病情況
[類型田\&生育期\&平均病穗率
(%)\&幅度
(%)\&平均病指
(%)\&幅度
(%)\&單季
粳稻\&總體\&11.7\&0~46\&5.96\&0~30.8\&黃熟\&8.5\&1~12.5\&4.12\&0.2~8.4\&蠟熟\&7.5\&0~24.5\&2.24\&0~6.55\&乳熟\&20.8\&6~46\&12.85\&1.2~30.8\&單季
雜交稻\&總體\&20.5\&0~59.6\&14.64\&0~41.6\&黃熟\&20.2\&0~59.6\&11.39\&0~37.87\&蠟熟\&20.6\&2~42\&17.08\&0.8~41.6\&]
表2 2014年單雙季稻稻曲病發生面積
[稻作類型\&種植面積
(hm2)\&發生面積(hm2)\&調查品種名稱\&調查面積
(hm2)\&發生面積
(hm2)\&平均病穗率(%)\&平均
病指\&最高病穗
率(%)\&最高病指\&單雜\&6000\&3667\&豐兩優香、兩優766、6327
新兩優6號、淮優608\&23.3\&13\&20.5\&14.64\&59.6\&41.6\&單雙粳稻\&11000\&5667\&武育粳7號、當育粳2號、
寧粳2號、粳糥類\&30\&12\&7.19\&4.39\&46.0\&30.8\&皖稻920、武育粳20、9746、29、
鎮稻11、14、18\&8\&5\&13.38\&5.87\&34.0\&13.6\&雙雜\&333.3\&66.7\&T優15、金優27\&1.3\&0.23\&2.10\&0.82\&3.3\&1.3\&]
2 重發原因分析
2.1 稻曲病菌源充足 近年來,蕪湖縣水稻產區每年都有個別品種不同程度的發生稻曲病,由于往年發生較輕,極少對稻曲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導致稻曲病病菌在土壤或種子表面越冬,形成充足的菌源,一旦條件成熟,就會造成爆發式發病。
2.2 品種抗性差 同一水稻類型不同品種間抗病力有明顯差異,一般粳、糯稻和秈稻亞種雜交后代發病較重,而秈稻發病較輕。蕪湖縣種植的水稻品種以兩系優質雜交稻和單季粳稻為主,這些品種產量高,品質優,但對稻曲病的抗病性不高。之所以在之前栽培歷史上,綜合表現良好,是由于前幾年發病條件不適宜,該品種沒有明顯發病,但是今年各種發病條件同時具備,導致上述品種系列的水稻發病較重。
2.3 氣候條件適宜 水稻孕穗至抽穗期適溫、多雨、日照少有利發病。2014年蕪湖縣氣象資料顯示:8月1日至31日,雨日數為21d,平均氣溫為21.8~29.5℃,其中8月6日至20日,連續降雨15d;9月份降雨日為18d,其中9月1~13日,有10d降雨。這期間,大部分單季雜交稻和單季粳稻正值抽穗揚花期最易感病生育期,溫度適宜,濕度較大,為稻曲病的厚垣孢子的萌發侵染創造了條件。這是2014年稻曲病重發的主要因素。
2.4 施肥不科學 稻曲病的發生與栽培管理密切相關,過多施用氮肥,尤其是過多施用穗肥的田塊發病重。近年來隨著農民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加大,水稻的施肥量顯著增高,但氮、磷、鉀的施用比例不合理,重施氮肥,輕施磷肥鉀肥的現象普遍存在。此外,長期陰雨田間濕度大,植株過于嫩綠、密度過大,加重了病害發生。
2.5 防治措施不當 由于本地稻曲病一直以來發生較輕,沒有造成大的危害,因此,農民對稻曲病的防范意識較差。雖然有部分農民采取了農藥防治,但是往往藥劑不對路、有效成分不足、未抓住有效的防治適期,再加上今年水稻抽穗期恰逢連續陰雨天氣,客觀上沒有晴好天氣施藥或施藥后遇雨藥效差,錯過了抽穗前10~15d的最佳預防時機。
3 防治對策
3.1 選用抗病品種 水稻品種間稻曲病的發生程度差異明顯,據大發生年份水稻稻曲病的發生情況調查,大面積種植的單一品種和抗病力弱的品種發生稻曲病較嚴重,由此可見,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的措施。
3.2 做好種子處理 播種前曬種,而后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用25%咪鮮胺乳油2 000~3 000倍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浸種8~10h,然后悶種12h,用清水沖洗后催芽。
3.3 加強栽培管理 穗期施用氮肥過多,水稻抽穗后植株生長嫩綠,密度過大,容易導致植株抗病性下降。應減少穗肥的使用量,合理施用氮、磷、鉀肥,切忌偏施、遲施氮肥。后期濕潤灌溉,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病害發生。
3.4 化學防治 稻曲病的防治重在預防。要選用殺菌譜廣,防效好的藥劑,抓住破口前10~15d的關鍵時期施藥。每667m2選用12.5%井岡·蠟芽菌100~150mL或75%肟菌·戊唑醇10~15g或25%咪鮮胺80~100mL。易感品種在抽穗期遇下雨天氣時,則在水稻破口中期(水稻破口50%左右)再施藥1次。 (責編:吳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