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道培

德國海恩斯坦研究院宣布,該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用智能紡織物開發出一種新型的人造子宮,可用來治療生育疾患,避免胎兒早產帶來的諸多問題。這種人造子宮是用特殊的智能紡織物織造而成。
早在數年前,日本東京大學的專家就研制出一種人造子宮,但不是用智能紡織物制造,而是用一種寬2毫米、高0.5毫米的塑料芯片做成,更類似于孵育器。日本科學家研制的這類人造子宮并沒有德國科學家研制具備的五大功能。因此德國專家認為,這種人造子宮更具有開發和推廣的市場前景。
德國專家研制的這種人造子宮被稱為“ARTUS”,它的原理是,利用感覺刺激避免胎兒早產帶來的問題,使其獲得與母親子宮內一樣的條件。其材料是特殊的紡織品構成,具有觸感、彈性和收縮性,與婦女子宮相仿。據稱,這種智能紡織物子宮結合了最佳的纖維材料與紡織結構。它具有機械織物觸感,可感知機械刺激的平衡感覺,可促進胎兒的大腦發育。胎兒的最初知覺可直接影響后天的生活習性,因此感覺觸發器十分有利于胎兒的發育成長。
胎兒早產會帶來孩子的距離識別障礙,早產胎兒的肌肉張力或行動發育遲緩。從醫學的觀點講,若發生早產,那么這類人造子宮就可提供給胎兒,可使體外胎兒仍可獲得類似于母親子宮一樣的生長環境。
眾所周知,母親的嗓音和心跳頻率對新生兒具有鎮靜并刺激發育的作用。因此,德國科學家在人造子宮中還設置了與母親心跳一致的心搏器。除了孵化器或恒溫箱,世界醫療市場上幾乎沒有任何設施可替代給胎兒或嬰兒穩定條件的母親子宮。恒溫箱或孵化器也僅僅為胎兒起到恒溫、恒濕和供氧的效果。因此,德國科學家研制的這種人造智能紡織物子宮為早產兒提供了感觸一體化的環境。
根據海恩斯坦研究院介紹,ARTUS人造子宮是世界上首例采用智能紡織物制造的人造子宮。世界權威兒科學專家和早產兒學者對這種人造子宮進行了客觀的評價,認為這種人造子宮適用于早產兒,可作為早產兒的觀察室使用。
醫院有了這類人造子宮,可提高早產兒或小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早產兒的存活條件,并且可使醫院針對早產兒采取標準化的方式進行準確診斷。
這種人造子宮有五大功能:平衡心率、穩定呼吸、應答感觸、協調肌肉和穩定皮膚色澤等功效,這些功能會依據需要自動調節工作。有了它,那么體外生育便可成為現實。
英國《泰晤士報》曾對這種人造子宮做過如下評論:海恩斯坦研究院開發的人造子宮對早產時間過早的嬰兒來說意義更為重大,它可讓早產兒離開母親子宮后繼續在相似的舒適環境中汲取營養,直到完成孕期,長成一個足月的寶寶。此外,人造子宮還可幫助那些受精卵不易著床或著床之后容易流產的,甚至是那些因疾病而摘除子宮的女性解決生育上的困擾,圓她們的媽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