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新常態”,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也不例外。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發展增速進入換擋期,將從高速增長期向中速平穩增長期過渡。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增速減緩并不是以前那種景氣循環周期的下行區間模式,而是經濟增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因此,我國眾多的紡織服裝企業面對轉型期的考驗,如何主動適應新變化、選準改革創新的突破口,如何才能“活”下去,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服裝機器人之“惑”
近年來,在我國紡織服裝企業中普遍出現了發展步履蹣跚、創新舉步維艱、銷售形勢嚴峻等一系列的問題。在各方面都大呼紡織服裝生意不好做的表象背后,其實質無非就是生產成本上漲,紡織服裝企業的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的現象。拋開原材料價格上漲,棉花價格倒掛,房租水電成本上升這些因素暫且不談,恐怕最令各個紡織服裝企業當家人“頭痛”的就是人工工資的大幅度上漲,并且還出現了熟練的技術工人難招,技術精深的一線工人更是重金難求的情況。
因此,如何能夠在不影響企業正常運行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勞動力成本成為紡織服裝行業的企業家們思考的重要問題。傳統意義上的開源節流、減員增效等辦法顯然已經無法解決目前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問題。一時間,紡織服裝行業內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種各樣的嘗試紛紛粉墨登場。
實際上,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目前降低勞動力成本的方法歸納起來主要就是“走出去,請進來”兩種方式。
所謂走出去,主要是指我國的紡織服裝企業到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建廠,利用其當地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來進行生產。以柬埔寨為例來看,其勞工和職業培訓部下屬的勞工顧問委員會宣布,從2014年4月1日開始該國紡織、服裝和鞋類行業工人或雇員的最低工資將提高15美元,至95美元每月,其中還包含5美元的健康津貼。
相對而言,我國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的人工工資就要高得多了。據部分企業負責人反映,在2012年時紡織服裝企業一線員工工資按照計件發放,一般一月在3000元左右。而到了今年,我國紡織服裝企業一線員工的平均工資已經超過了每月4000元。無疑,這也是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生產成本不斷上漲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談到“請進來”這個話題,也并不是簡單的一個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技術的問題。實際上,在生產成本大漲的前提下,國內大大小小的紡織服裝企業主們都在絞盡腦汁思考應對的辦法。思來想去,原材料上漲、稅費上漲、房租上漲都是企業本身無法改變的問題。因此,只有人力資源成本似乎可以通過替代品來降低。毋庸置疑的是,工業的主要出路就在于自動化、智能化。于是,紡織服裝機器人開始進入到一部分紡織服裝企業之中。
實際上,紡織服裝機器人的范圍涵蓋是很廣的。從理論上講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自主完成規定的動作或者操作的機械設備都可以稱之為“機器人”。因此,在紡織服裝企業里無論是大型的服裝吊掛系統、環錠紡智能落紗機,還是單個的全自動模板縫紉機等均可以視為紡織服裝企業的機器人。紡織服裝機器人的使用,不但減少了一線生產人員的數量,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時還解決了招工難、招熟練的技術工人更難的問題,并且,還能更好地保證紡織服裝產品的品質穩定性。
使用紡織服裝機器人的優點顯而易見。據了解,以一臺全自動模板縫紉機為例來看,使用一臺全自動模板縫紉機理論上講其工作效率能夠提高4倍。如果一個熟練的紡織服裝一線工人在操作轉彎動作及難度高的動作時,普通縫紉機轉速只能達到300~600轉/秒,甚至更慢,但是全自動縫紉機不會隨著難度增加而減速,平均轉速在1200~2000轉/秒,甚至更快,所以得出結論,一臺機器最起碼可以節省3個以上工人。
也就是說,一個一線紡織服裝工人在操作全自動模板縫紉機之后能夠完成在普通縫紉機上4個工人的工作量。按照目前一個熟練工人每月平均4000元的工資水平計算,一臺全自動模板縫紉機每月即可為紡織服裝企業節省12000元的人工工資支出。
另外,紡織服裝企業使用全自動模板縫紉機等自動化、智能化機械設備之后將大大縮減對于員工培訓所需要開支的費用。據說,一個完全不懂紡織服裝生產加工技術的人,僅需要一個小時的崗前培訓即可操作全自動縫紉機,并且,即便是對于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也能很快完成。
紡織服裝機器人的應用無疑對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方面都具有極大的優勢。然而,在現實中我國紡織服裝企業使用“機器人”占有的比例卻仍然很小。在絕大多數紡織服裝企業并沒有真正出現自動化、智能化機器人的身影。
究其原因,首先要看到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格局特點。其中,中小型紡織服裝企業占到了三分之二的比例,并且,有資料顯示,這部分中小型企業創造的利潤卻僅僅不到全行業的10%。所以,我們不難看出我國這些中小型紡織服裝企業基本上都在面臨生存之困。長期的低利潤局面,也就導致了這部分紡織服裝企業不可能對于自動化、智能化機械設備能夠進行大的投入。
其次,就是紡織服裝機器人的價格比較昂貴。擅長精打細算的我國紡織服裝企業老板們對于設備投入成本的盤算,實際上成為了紡織服裝機器人大規模使用的最主要障礙。據了解,按照其功能不同,一臺紡織服裝“機器人”的價格在幾萬、幾十萬甚至于上百萬、上千萬不等。而目前我國紡織服裝市場的發展趨勢又是瞬息萬變,完全無法預測的。在紡織服裝企業利潤偏低、貸款融資渠道不暢、訂單難以保證穩定的趨勢下,大部分企業主對于耗費巨資引進紡織服裝機器人還是持謹慎、觀望的態度。
另外,紡織服裝機器人目前所能夠替代的絕大部分也僅僅只是整個生產過程中最簡單的勞動。到目前為止,紡織服裝行業中特別是服裝制作中的核心工序主要還是依靠人工來完成。也就是說,要想由紡織服裝機器人完成從原料進口到產品出來整個一系列的工序,目前還無法完成。
再者,就是紡織服裝企業老板們對于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據了解,一條智能化紡織服裝生產系統或者是一臺(套)智能化紡織服裝生產設備的資金回籠周期大約在三到五年。意思是,紡織服裝企業使用一臺機器人,經過三到五年時間其節約的人工資源成本大致就相當于該設備的投入。但三到五年期間,紡織服裝企業是否能夠保持穩定的訂單?三到五年之后,這家紡織服裝企業是否還“存在”?因為投資紡織服裝機器人而產生的巨額資金利息是否能夠按時歸還?等等都是未知數,因此我國的紡織服裝企業特別是占較大比例的中小型企業對智能化設備的投入仍然是猶豫不前的態度。
還有就是近年來,國家以及各級政府在政策層面對于機器人生產研制企業有著極大的傾斜。比如說全國多地都規劃了機器人產業園,并且還推出政府引導資金、所得稅優惠等多項產業扶持政策。但是,在對于使用機器人的企業方面,政府的政策扶持顯然是不夠的,甚至是被忽視的。
比如說,如果地方政府能夠出臺一些例如紡織服裝企業上馬智能化生產設備給予無息貸款或者是低息貸款等優惠條件的話,相信國內很多紡織服裝企業都會踴躍參與到使用紡織服裝機器人的隊伍中來。實際上,我國目前進行的紡織服裝企業轉型歸根結底就是從人員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我國今后紡織服裝工人的數量減少已然是不可能逆轉的事實,同時大量使用紡織服裝“機器人”也是紡織服裝企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從我國整個紡織服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方面考量,相關部門能夠盡快出臺扶持我國紡織服裝企業進行智能化升級的政策確實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創新紡織品之“困”
近年來,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一直處于低迷的狀態。據相關資料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普遍存在虧損的現象。即便是到了每年9月份開始的傳統銷售旺季,大部分服裝廠、紗廠的庫存壓力仍然很大。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紡織服裝企業老板跑路失聯、企業倒閉的情況。我國紡織服裝行業供大于求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等問題被凸顯了出來。目前,紡織服裝企業停產或者是減產的情況十分普遍,中小型企業的開機率一般僅維持在60%~70%之間。
據了解,2011年之前我國的紡織服裝行情很好,企業的銷售也非常火爆,幾乎每一家工廠都在滿負荷地進行生產,并且還不愁銷路。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中小型紡織服裝企業開始擴展產能,同時還忽視了產品品質的提升、產品的更新、新產品的研發等等問題。這就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尤其是生產普通低檔紡織服裝產品的企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那么我國眾多的小微型紡織服裝企業應該如何來應對現在面臨的生存危機呢?行業內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抑或是失敗的教訓呢?
江蘇盛澤素有“日出萬綢,衣被天下”之稱,在這里有大大小小600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經過30年的發展,盛澤鎮已經形成了從原材料到紡織廠,再到制造、印染、服裝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同時,該鎮的紡織服裝企業經營情況也逐步成為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風向標。在目前這里的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陷入困境的時候,其中的一家企業卻獨辟蹊徑把注意力轉移到傳統紡織品的創新開發上來,并且還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在紡織服裝企業利潤不斷下降的大背景下,有一部分企業從幾年前就開始在捕捉市場的細微變化,并尋找創新的機會。其中,盛澤的一家紡織公司注意到海外的客戶,特別是歐美客戶越來越認同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紡織產品。于是,這家公司就馬不停蹄地斥巨資收購了另外一家以生產傳統紡織品“宋錦”為主的企業。
但是,收購之后一系列的問題也接踵而至。這里面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傳統的“宋錦”生產完全依靠手工編織,因此導致了“宋錦”不但產量極低并且價格極高。據了解,按照傳統方式生產“宋錦”每天兩個熟練工人一臺機器,僅能生產出20厘米左右的“宋錦”產品。所以,對于“宋錦”生產工藝的現代化改造,實現“宋錦”的產業化,就成為擺在這家紡織公司面前的首要難題。
于是,這家公司立即安排資金,組織技術力量對“宋錦”的生產設備、工藝進行攻關。目前,經過初步改造之后,新的生產設備和工藝已經被應用到了實際生產中去。然而,即便是如此大費周章地改造之后,一臺機器每天也僅能生產出20米左右的“宋錦”產品。不過,在這家紡織公司的老板看來,經過改造之后的“宋錦”生產線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心中的期望值。
在對“宋錦”生產線的設備、工藝改造之后,便是接下來對于“宋錦”產品的創新開發。眾所周知,“宋錦”和四川的“蜀錦”、南京的“云錦”并譽為我國的“三大名錦”。同時,“宋錦”還作為我國第一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由蘇州絲綢博物館進行傳承。從傳統用途來看,因其價格高昂、產量低下一般都放博物館進行展覽,或者是被人用來當藝術品進行收藏。然而,在市場經濟形勢下,盛澤的這家紡織公司顯然不能滿足于這樣狹小的銷售市場。因此,他們陸續開發出了一系列“宋錦”的實用產品。
在生產制造這些實用的“宋錦”產品過程中,他們還適當地加入了現代審美要求。因此,這些創新之后的“宋錦”產品據說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尚佳。同時,其產品的附加值也呈幾何倍數的增加。比如說,一款“宋錦”拉桿箱,其市場售價高達2萬元左右。
2014年11月在北京雁棲湖召開的APEC晚宴上,參加會議的各國領導人及配偶身著中國特色服裝抵達現場,統一亮相一起拍攝“全家福”。他們穿著的“新中裝”面料,實際上就是經過創新改造之后的“宋錦”。APEC會議“新中裝”的亮相,無疑是給創新型傳統紡織品做了一次效果空前的免費廣告。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隨之而來的就是紡織服裝行業內部搶奪“勝利果實”的“混戰”。
據了解,“新中裝”通過媒體出現在廣大消費者面前的第二天,就有一家四川綿陽的絲綢企業通過四川一家報紙宣稱,“新中裝”的生絲來自于該廠,并且還特別說明其生絲的原材料采購自綿陽本地雄性桑蠶所織之繭子。與此同時,江蘇盛澤一家公司也宣稱“新中裝”面料來自于該企業。另外還有廣西、湖南等等地方都有紡織企業表示自己才是“新中裝”原材料或者是面料的實際生產者。這些行為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多少有點“一人中舉,全家沾光”的意思。
實際上,我們能夠確定的是“新中裝”無論是桑蠶絲原料、“宋錦”面料還是后續的服裝設計、生產整個過程,都是由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完成的。這種無謂的爭執,恰恰表現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喜歡并且善于“內訌”的劣根性。從前在國際市場上,大多以相互殺價、揭老底等方式“火拼”。現在,已經無所謂何時、何地、何種方式,只要抓住機會就干這類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這些“習慣性”行為都是錯誤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兄弟鬩墻”而外人得利。
毋庸置疑的是,我國傳統紡織服裝產品的創新型發展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以“宋錦”為例來說,改造之后每臺機器每天生產20米左右的產品,顯然還遠遠沒有達到產業化的規模。因此,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創新的路、轉型的路、升級換代的路就好比“萬里長征才邁出了第一步”,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轉型期的質量之“憂”
我們都知道,紡織服裝企業轉型必然牽涉到產品創新研發、設備更新升級甚至是人才培養儲備等多方面的問題。老實講,創新研發從本質上就是一個不斷失敗,再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并最終獲得成功的一個過程。
然而,我們注意到紡織服裝行業中有一些企業通過一些非正常手段和渠道,將在研發過程中產生的不合格產品或者是殘次品也推向了市場。表面上看,這是紡織服裝企業降低研發成本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這些殘次品經過多次轉手、加工之后仍然會出現在我國的零售市場上,最終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比如說,目前在互聯網上不乏一些人打著庫存、尾貨等噱頭叫賣、兜售價格極其低廉的紡織服裝產品。其中,筆者試探性接觸過的就有“2014款式羽絨服,四色整碼”兜售價格為32元每件;“正宗新疆棉服120件,整單女款棉服850件全清”22元每件等等賣家。同時,這些人還號稱交易方式靈活多樣,既可以貨到付款,也可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擔保交易。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互聯網上還充斥著大量的收購紡織服裝“下腳料”、“殘次品”的廣告。這其中存在的黑色利益鏈條,自然是不言而喻。
另外,也有一些紡織服裝企業將研制過程中存在嚴重工藝差錯的產品,放到偏遠的中西部農村市場進行銷售,希望借此來減少或者是彌補因為自身原因造成的損失。比如說,一家生產T恤的服裝加工廠接到一個歐洲的訂單。但是由于要使用一種新型纖維面料,并且訂單要的款式還比較特別,于是乎,在生產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將本來應該內翻縫制的T恤袖口做成了外翻縫制。這實際上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自然歐洲的客戶不會收貨付款。隨后,這家服裝加工廠的負責人靈機一動,鼓搗出一條“妙計”。
他將這批T恤以較低的價格分別批發給了幾十個在農村鄉鎮市場上流動擺攤的小商販。然后,這些小商販又加價兜售給不明真相的農村消費者。因為售價較之市場同類產品而言,差不多只有一半的水平,所以,幾千件有瑕疵的T恤很快便被銷售一空。雖然說,整個事情的處理表面上看起來給服裝企業減少了損失,但實際上已經構成了消費欺詐的行為,在現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此類行為今后必然會受到嚴罰重處。
在目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整體遇冷的情況下,眾多的主要集中在低端生產制造環節中的微小型企業由于管理粗放,創新能力較差,再加上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就導致了這些小微型紡織服裝企業的生存非常的艱難。或者減產,或者停產甚至是倒閉,從宏觀來看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情。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實際上是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從制造到創造轉型過程中的“陣痛”。不進行創新型研發、推出新產品、提升產品品質的紡織服裝企業無疑是“等死”,而堅持不懈地努力進行企業轉型,產品升級換代的紡織服裝企業雖然難免還是會經歷一段比較“艱辛”的過程,但最終卻會闖出一片開闊的天地。紡織服裝企業轉型已然是大勢所趨,也不會有太多的時間留給我們等待和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