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妞


廣告人出身的阿彬,在大別山養雞放牛種菜,然后運回上海弄堂,做一桌有故事的菜,輕松吃吃喝喝。
One meal!One chef!One story!
這里不是餐館,這里沒有大廚,
每周末,我們會邀請一位朋友掌勺,
他有手藝有故事,他用真食食材做拿手菜,
圍坐在一桌吃吃喝喝,在食物的色香味里,
學幾道美食,識幾個朋友。
穿過一條老弄堂,最深處用竹子搭成籬笆的獨門小院里,便是這家名為“吃好穿好”社交廚房。黑板上的這段話,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廚房的宗旨,以及廚房主人阿彬的初心。
去大別山養牛
廣告人阿彬做了13年,突然覺得廣告的世界很虛,有點包裝過度。“我想可以做一件從頭到尾都了解、熱愛它的事情。”
大別山長大的他,家里都是種地的人。老家好山好水,不妨就做家鄉的吃食?念頭一蹦出來就收不住,他立刻回家包了兩個山頭,約800畝,養雞、養牛、養豬……不但把工作10年的收入全搭進去,還拉上父母親戚一起打理。
要做概念,沒人能比得上廣告人,但見慣了過度包裝的阿彬選擇了低調。“回歸鄉土,是順應內心,做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他熱衷于去了解每一種食材的成長經歷,小雞什么時候進農場?小豬喂的什么飼料?
阿彬把這種以自然養殖的山野食物定義為“真食”。但自然無添加意味著高成本。比如養雞,生態養殖都用豆粕補充雞的蛋白質,但他堅持用炒熟的黃豆。
親戚不理解,認為早晚虧本。“光從掙錢這個角度看,我肯定不會做農場,但我很喜歡做這件事。我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就是‘真’。不包裝任何概念,就是做食材。雖然返鄉也會間接帶動農民致富,但這是包裝給別人看的。”
在上海開廚房
一開始,阿彬的“真食”在線上售賣,之后過渡到線下。這是阿彬的夫人的創意。
夫妻倆在弄堂深處找到一個底樓小院,用落地窗簡單搭了一個玻璃房,小巧卻溫馨。“這就是我們的家,不是沿街的飯店。”就像真食食材來自于深山老林,社交廚房也藏匿在小巷深處一樣。
“我們不希望太多人知道,首先是因為食材的小眾以及高成本,其次周末是一個用來放松的時間,朋友們當然希望能在一個比較清靜的地方休息,而不是在大街上。”阿彬認為自己不是在開店,而是把深山的食材在大都市找了個地方落腳。
因為平日要照料牧場的食材,所以社交廚房只在周末開門。
說是廚房,就必須要有廚師。在這里,只做得一手好菜是“上不了臺面”的。“不僅要會做菜,還得是一個有故事并會講故事的人。”于是來過的廚師有插畫家、催眠師、公關女漢子……
每一次的主題都是圍繞廚師展開。在社交廚房,所有焦點都在廚師身上,廚師是客人的朋友,他不會一直在后廚忙活。“他會在擁擠的廚房里交流菜肴的做法,會在餐桌上講述個人經歷,在觥籌交錯中感受來自食物的愛意。”一頓飯結束,來客便多一段人生經歷。“這或許就是我們的本意。在這個小空間里,見識各種各樣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讓自己的生活也過得更加有趣,活色生香。”
阿彬甚少請自己的朋友來做客,客人都是通過預約和篩選而來。因為空間很小,一次只容六七人。“我會先跟預約的客人在微信上聊天,看看他們是什么樣的人;翻翻他們的朋友圈,看看值不值得接待;并且還要考慮到與廚師話題興趣點是否能對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