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一




30年來,陳修林雕刻了上千尊羅漢。然而,當別人尊稱他為雕刻大師時,他卻說自己只是捍衛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兵。
陳修林的雕塑藝術工作室在濰坊市寒亭區通亭街與祥亭路交叉口,是一座獨立的磚墻大院。推開虛掩的鐵門,眼前全是真人大小的銅雕羅漢,著實震撼。不過,還沒來得及感嘆,一條大狗便氣勢洶洶地沖了過來。“帥帥,回來!”正不知所措,一個渾厚的男聲傳來。大狗聞聲站住,掉頭跑開。
須臾,陳修林從雕像后面鉆出來。78歲的他滿頭白發,但精神矍鑠。他蹲下摸著大狗的腦袋,像對小孩子一樣和它說話。四周的羅漢雕像好似被這一幕吸引,有的驚訝、有的大笑、有的不解……神情不一,惟妙惟肖。
羅漢群里見眾生
“院里的銅雕羅漢有500多尊,還有500多尊石雕羅漢放在其他地方。”雖然陳修林介紹的語氣很平和,但聞者幾乎都會大吃一驚。而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他如此癡迷雕羅漢,竟然只是因為30年前聽到的一句話。
那年,陳修林受邀到北京參加一個藝術家交流會,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初深有感觸地說:“傳統文化的傳承,各朝各代的造像藝術功不可沒,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承擔這一承前啟后的歷史責任。”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藝術家紛紛發表“豪言壯語”,會場十分熱鬧,陳修林卻靜靜地坐在一角。“趙老的話深深地觸動了我。”會議結束時,陳修林幾經思索,做了一個決定:雕塑羅漢群像,無論規模還是藝術水準都要超越前人。
當時,陳修林已年近五旬,是一位頗有名望的畫家,生活富足而悠閑,但他說干就干。為了讓自己創作的羅漢雕塑能夠打動人心,他認真研讀了佛教典籍,走訪了國內有名的寺院,把每一尊羅漢的個性、故事銘記于心。他又花了兩年時間到印度、尼泊爾考察佛教造像,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羅漢雕刻理念:古今結合、中外結合、人神結合。
一尊尊鮮活的羅漢像被陳修林雕刻出來,個個都帶著人間煙火氣。為體現眾生平等的理念,他創造了非洲黑人羅漢、智障者羅漢等全新的羅漢形象。即便是傳統的羅漢,也被他雕刻出新形象來。吃鬼羅漢,原本是手里抓著一個小鬼準備吃掉,陳修林沒有刻意表現“吃”這個動作,重點刻畫出羅漢面對小鬼時的怒氣沖天;降龍羅漢,原本腳下是一條惡龍,陳修林把它換成了一條變色龍,諷刺見風使舵的世間眾生相……“與傳統佛像的高高在上不同,我在雕刻羅漢時融入了對現實生活的感悟,讓它們反映出民間的喜怒哀樂。”
陳修林有兩尊沒有完工的辯經羅漢,這是第三次重塑的。他說,前兩次的作品剛完成時還滿意,但一段時間后又有了新想法,于是重新再來。“辯經雖然激烈,但很有意思,前兩次雕刻的辯經羅漢神情太嚴肅,這一次我要刻畫出羅漢很享受、很愉悅的表情。”
這些年,為了籌集雕刻羅漢的資金,陳修林賣了一套房子、一輛小轎車,還有800多幅畫。有人說他這樣做不值得,有人大加贊賞,對此,陳修林泰然地說:“我只是記住了趙老的話,為后代留下了一些傳統文化的‘教具’而已。”
叫我“陳大兵”
朋友們都以“雕塑大師”稱呼陳修林,他不肯,還“約法三章”:不準叫大師,否則別進他的院子。“那叫你陳大兵吧。”朋友戲謔地說。沒想到陳修林一聽,連忙點頭,說:“好!就叫陳大兵,我本來就當過兵,更甘愿當一個捍衛傳統文化的兵。”
上世紀60年代,陳修林在空軍服役。中國第一枚核導彈成功試爆后,他與4名戰友一起駕機穿過核爆區收集空氣樣本,不幸遭受核輻射。不久,戰友相繼離世,只有他堅強地活了下來。提前退伍后,他回到家鄉濰坊。
濰坊是中國著名的“年畫之鄉”,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陳修林耳濡目染,對傳統文化自然滋生了強烈的興趣。除了雕羅漢,他還熱衷于為傳統文化先賢塑像,尤其是“孔子和七十二賢”群雕,規模宏大,單孔子像就有80多尊。陳修林將他們融合在以孔子為中心的幾組動態畫面中,眾弟子或凝神端坐聽孔子杏壇講學,或風塵仆仆隨孔子周游列國,雖然是泱泱人群,但人各有貌、形神相異。
在“新絲綢之路”成為各界的熱門話題后,陳修林也不想“落伍”,他以絲綢之路為主題設計雕刻了大型群雕《絲路歡歌》,表現當年西域胡商進入東土大唐、聚集長安的歡樂場面。作品共計23件,每件高6~8米,按設計場景擺放可達200米左右。仔細看,作品中的羅馬人、波斯人、阿拉波人雖然相貌各異、裝扮不同,但他們進入大唐之后都喜笑顏開。連駱駝和馬,進入水草豐美的長安之后也歡快揚蹄,仿佛還能聽到它們的嘶鳴。
今年,在米蘭世博會開幕前,中國館組委會的工作人員找到陳修林,邀請他在世博會上展出《絲路歡歌》。如此大規模的雕塑作品在世博會上展出,在中國雕塑史上還是第一次。對此,家人喜上眉梢。
“還是不去了。”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陳修林拒絕了。“我造像是為了代代傳承,并不想通過展覽博得一時的熱鬧。”
無意中看到陳修林攤開的手掌,老繭密布,粗糙不堪,個別手指已經變形。年近八旬的他完全可以把重活交給徒弟去干,自己做一些技術指導,但他仍然親力親為,早上6點開工,晚上10點收工。
在陳修林的書房里,掛著一首他寫的詩,最后一句是:唯有石頭知吾意,化作羅漢笑人生。”轉念一想,陳修林不正是一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羅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