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顧楠|文
何謂新常態?《經濟日報》評論員文章是這樣表述的: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

2014年11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并發表演講。在演講中,習近平首次公開全面地闡述中國經濟的“新常態”。這是習近平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新常態”概念之后,首次詳盡地闡述這一概念。
習近平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征,并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這一解讀,對于各界正確理解和把握新常態的內涵,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如何在戰略上應對,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何謂新常態?《經濟日報》評論員文章是這樣表述的: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習近平指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三個不同于過去30年的特征: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三個特征是一個具有內在統一邏輯的體系。
從第一大特征看:中國經濟在經歷30多年的快速增長之后,無論是經濟基本面,還是經濟發展基本模式、產業業態以及經濟增長動力已經今非昔比。中國經濟基本面不僅發生了量的巨變,更是發生了質的飛躍。以經濟速度而言,中國經濟在經歷30多年的快速增長之后,已經正式告別高速增長進入到“常態增長”階段,經濟增速將在8%以下、7%以上運行。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么大的經濟體量,在增速上不可能一直保持過去的高速增長。那么,能夠容忍的速度是多少呢?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從第二大特征看: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2014年前3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這說明中國經濟轉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經濟結構調整仍需加力。中國不到50%的最終消費率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約80%的消費率仍有很大差距。中國經濟要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以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提振消費任重道遠。
從第三大特征看:經濟發展不僅有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動力,而且還有非常重要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要素驅動,即以土地、資源能源、勞動力等來壘高GDP總量,提高經濟增速。第二階段是投資驅動。過去十年來中國經濟主要是財政貨幣資金大投資驅動的,最為典型的事例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的4萬億元大投資。如今,中國經濟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兩個階段都已經過去,缺乏持續的后勁,必須轉到創新驅動上。只有創新驅動,才能在不增加要素投入、不實施大規模投資情況下,提高單位要素生產率,從而提高產出,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目前,中國經濟已步入了新的運行軌道。進入新常態,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
2014年8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經濟運行呈現新特征》的評論員文章指出,適應新常態,面對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運籌帷幄,全國人民迎難而上,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保持穩中有進勢頭,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
一是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可觀。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已是一個巨人,總量基數很大,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2014年的經濟增速目標計算,全年經濟增量就約達5萬多億元,約相當于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更可喜的是,物價水平保持平穩,就業形勢較好,民生繼續改善,結構調整有新的進展。在速度換擋期,我們既要走出高速糾結,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讓經濟運行長期處于合理空間。這樣的經濟增長,必須是就業和收入增加的增長,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是質量和效益提高的增長, 是節能環保的增長。
二是調整雖然艱難,升級已成大勢。進入新常態,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要爬坡過坎,從粗放到集約,從低端到高端,結構調整的任務更加艱巨。結構調整不會一帆風順,也會帶來陣痛。我們要堅定方向,咬住青山不放松,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協同配套,盡量減少陣痛,爭取結構調整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調控雖然平穩,經濟活力增強。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自習近平2014年5月首次提出“新常態”概念之后,中國經濟發展出現“新變化”的同時,也閃耀著“新亮點”。
2014年8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經濟形勢閃耀新亮點》的評論員文章指出,新常態,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由此帶來的影響總體上是正面、積極的。只要我們科學看待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必將頻現新亮點,再展新畫卷。
一是穩中有進。新常態下,增長速度雖然放緩,但發展質量卻上了一個臺階。隨著資本、土地等要素供給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較少的服務業脫穎而出,產業結構將不斷優化;隨著要素價格上漲、儲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資增速放緩,消費需求持續較快增長,需求結構將不斷優化;隨著城鎮化提速、產業轉移,城鄉區域結構將不斷優化;隨著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力資源稀缺性凸顯,收入分配結構也將不斷優化。
二是調控創新。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就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上既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憂患心”,又堅持戰略思維,徹底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保持“平常心”。另一方面,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從過去的傳統粗放轉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這就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上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改革紅利。新常態下,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更為迫切,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補上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市場體系不完善、企業改革不徹底等體制機制“短板”。

習近平闡述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新機遇,這是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關鍵。在很多人看來,既然中國經濟要減速,將要面臨更多的是挑戰而非機遇。事實上,2014年5月份習近平首次提出新常態的時候,首先明確的是“中國仍然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新常態只是意味著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只是意味著速度要下一個臺階,而不是意味著中國發展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事實上,如果中國經濟順利完成增長驅動力的轉換,增速雖然下滑,但經濟增長的質量、經濟總體的含金量都會高于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期。
經濟學者馬光遠指出:從過去的高速增長到今天的新常態,中國經濟本身已經換上了“另一個軌道”,乘客會出現“暈車”等各種“不適應”這很正常。如何認識這種風險,如何轉換思維,適應新常態,保持平常心,的確非常關鍵。比如,面對中國經濟的下滑,很多人習慣了過去一下滑就刺激的慣性思維。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絕非增速下滑,而是不適應這種下滑,不允許下滑。習近平在一次演講中強調,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通過改革和創新戰勝風險的決心。習近平肯定了深化改革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關鍵作用,肯定了市場和企業家的重要價值,肯定了創新對于中國經濟轉型的重大意義,指出:“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這種表態,對于那些一看中國經濟下滑就呼吁刺激的人而言,無疑具有警示意義。

剛剛過去的2014年,我國經濟形勢閃耀新亮點,經濟運行呈現新特征。種種信號和變化,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正邁入新的階段,出現了趨勢性、不可逆的新常態。2014年8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經濟發展邁入新階段》的評論員文章指出,深刻認識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才能站上新的歷史方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要科學認識新常態。經濟進入新常態,是30多年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體現。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就巨大,難能可貴。還能不能繼續保持那樣的高速度?應該說,是做不到、受不了、沒必要。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制約著速度高不上去了。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也難以承受過高的速度。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這個目標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夠了。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會倒逼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轉向創新驅動。正因為客觀條件的變化,中國經濟必然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結構不合理轉向結構優化,從要素投入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隱含風險轉向面臨多種挑戰。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悄然來到我們身邊,正深刻改變中國經濟的面貌。
二是要辯證看待新常態。新常態是進步,新常態是“富態”,是中國經濟進入更高層次發展階段后才出現的狀態。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我國經濟上了大臺階,體量大了,家底厚了,百姓生活改善了,今天我們才可以用更大的力量,去做過去想做卻很難做的事情,推動中國經濟邁上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個更大的臺階。新常態面臨多種挑戰,更蘊含多種機遇。“三期”疊加,矛盾交織,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金融風險等隱患有所顯現,但我們更應看到,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新四化”的不斷推進,提供了巨大潛力和回旋空間,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我們也完全有信心、有實力化解“成長的煩惱”。
三是要積極適應新常態。新常態有長期性,要求我們保持平常心。一要冷靜理性,不急不躁,順勢而為。潛在增長率下降、經濟增速放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輕易不搞強刺激,不踩大油門;同時又要堅持底線思維,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沖擊,力求經濟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既不過速,也不失速。二要積極主動,開拓創新,盡力而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由此帶來的影響總體上是正面、積極的。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