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顧楠|文
1月28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環保部、商務部等6部委聯合發布了《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技術推廣及裝備產業化)實施方案》,提出加強城市礦產(再生資源)建設的目標。
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的實施,1月28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環保部、商務部等6部委聯合發布了《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技術推廣及裝備產業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加強城市礦產(再生資源)建設的目標,到2017年,廢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資源化利用技術和成套裝備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化技術及裝備20項,企業擁有及新申請相關專利50項以上。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廢棄物綜合利用、保護環境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的產業。其產業鏈長,產業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首次提出“循環經濟”理論。波爾丁受宇宙飛船的啟發,并以此來分析地球經濟發展。在他看來,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在,最終它將因資源耗盡而毀滅,而唯一使之延長壽命的方法就是要實現飛船內的資源循環,盡可能少地排出廢物。同理,地球經濟系統也如同一艘宇宙飛船,只有實現對資源循環利用,地球才能得以長存。
隨著工業化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對回收利用廢棄物中再生資源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日臻完善,回收利用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據國際回收局統計,目前,世界主要有色金屬產量中,來自于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比例均超過了30%,同時稀貴金屬等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也受到重視。
“十一五”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創造了巨大需求。據初步測算,2013年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總產值超過1.4萬億元,從業人數2000萬人,初步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廢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高值化回收利用技術和裝備;在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建設方面,我國2013年廢舊商品回收總量約為1.6億噸,回收總值達4817億元人民幣,再生資源回收、分揀、處理工藝水平快速提升。
當前,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仍處在發展初期,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總體產業化水平低,龍頭型、骨干型和支柱型企業數量偏少。特別是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發、推廣以及裝備的產業化不足,已成為制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企業技術水平低、研發能力差,行業內的科技人員比重遠低于其他行業,加工利用技術水平不高,精深加工能力差,存在著高品質、高性能的優質再生資源用于加工低端、低檔次產品的現象。另一方面,裝備產業化能力不足,先進技術和裝備依賴進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不多,資源循環利用裝備產業化程度較低,使得資源循環利用產品質量不高。此外,還存在著管理制度不完善、技術研發和推廣的促進機制不健全、產學研銜接不緊密、相關技術裝備標準和產品標準建設相對滯后等多方面問題。
加快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有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緩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戰略選擇。
此次發布的《方案》指出,到2017年,我國要基本形成適應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技術研發、推廣和裝備產業化能力,攻克一批技術障礙,技術儲備能力顯著增強,企業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轉化能力大幅提高,掌握一批具有主導地位的關鍵核心技術,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初步形成主要資源循環利用裝備的成套化生產能力。
在城市礦產(再生資源)領域,要重點突破廢雜銅制備空心異型銅合金材料技術、廢舊鉛酸電池清潔回收和強化熔煉關鍵技術與設備、廢棄紙鋁塑復合包裝物再生利用技術、廢鋁預處理及廢鋁罐低燒損還原技術,加強廢有色金屬快速檢測技術和設備研發等。其中,重點領域包括:突破報廢手機中稀貴金屬快速識別及回收利用技術;針對報廢一次性干電池、廢鉛酸電池、廢鋰電池,研發廢電池處理利用技術及專用設備,重點研發廢鎳鎘電池、鋅錳電池、鋰電池中金屬高效提取及非金屬材料處理處置技術及專用裝備,建設5000~10000噸/年廢鋰電池回收利用示范工程,建設廢鎳鎘電池及鋅錳電池回收利用示范工程等。
在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領域,要研發低品位共伴生礦高效選冶、稀貴金屬分離提取等技術,推進低品位鋁土礦浮選脫硅工藝技術優化。開發高鋁粉煤灰大規模生產氧化鋁聯產化工、建材產品的成套技術與裝備,開發高鋁粉煤灰低能耗冶煉硅鋁合金技術。研發赤泥低成本脫堿技術、高鐵赤泥及赤泥鐵精礦深度選鐵技術、赤泥中多組分回收技術、脫堿赤泥無害化制環保建材及環境修復材料技術、赤泥制備路基固結材料技術、赤泥循環流化床脫硫技術、赤泥生產復合材料技術等。其中,重點領域涉及針對共伴生礦產資源、尾礦、粉煤灰、赤泥等領域,研發各類產業廢物回收利用成套設備,推廣應用尾礦生產建筑材料生產設備等。
此外,《方案》還對建立完整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產業鏈,推動智能化回收體系建設,支持廢舊商品分揀加工處理企業采用現代分揀分選設備,推動廢舊商品分選、拆解、破碎、加工利用的技術和裝備升級,逐步實現廢舊商品自動化、精細化分揀處理等進行了闡述。

要使垃圾中的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100%
《方案》確定,重要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堅持企業為主,地方具體組織推動、國家引導及培育示范的實施格局。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科技部等有關部門適時組織開展實施方案的中期評估和后評估。地方政府有關主管部門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并結合地方實際,抓好任務的分解落實。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落實相關保障措施。有關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要發揮專業技術和信息優勢,配合有關管理部門開展技術咨詢論證、政策解讀、方案評審、技術篩選和推介等工作,為企業開展相關技術裝備研發和推廣提出有力支撐。
為此,有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引導資金投入。各地方應在科學論證的前提下,通過各自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等現有資金渠道,支持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產業化。二是加強政策引導,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研究建立長效機制,完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強化相關標準的設定,為在各行業推廣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裝備提供倒逼機制。加大風險防控力度,減少各類風險的影響。三是創新體制機制,發揮目標導向作用。支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機制,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鼓勵企業和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等建立技術創新和轉讓平臺,組織聯合攻關,共同解決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裝備發展中的關鍵和共性問題。推動專業化技術研發機構發展,鼓勵商業模式創新。發揮資源產出率的目標導向作用,建立企業、園區的資源產出率統計評價體系,開展循環經濟和資源利用效率評價,增強企業加強廢棄物利用的積極性和動力。四是發揮部門合力,形成共同推進機制。在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和裝備研發的技術攻關和產業發展中,推動相關產學研機制的形成。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和裝備方面的投入,加強企業與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發揮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方面的資源優勢,加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教育、科技和產業的集聚整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