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明劉 楓周佳慧黃俊新劉 暉
深圳市寶安區1991-2012年麻風流行病學分析
黃志明1劉 楓1周佳慧1黃俊新2劉 暉2
目的: 了解深圳市寶安區麻風流行趨勢和影響因素。方法: 收集寶安區歷年原始病歷、麻風防治資料,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法,按年段對資料進行分析。結果: 1991-2012年寶安區新發現麻風患者71例,年平均發現率0.145/10萬;患者發現途徑以皮膚科門診為主(92.95%)。新發現患者中88.73%為非深圳市戶籍人口;多菌型與少菌型比值2.94∶1;2年以內早期病例34例,占47.89%;II級畸殘率22.54%。結論: 目前麻風仍然在低流行狀態中波動,傳染源持續輸入,除皮膚科門診外,應積極開展線索調查、年度體檢等主動發現麻風的工作。
麻風; 流行病學; 防治策略
深圳市寶安區下轄 10個街道,2012年人口459.20萬,其中戶籍人口56.36萬,非戶籍人口402.84萬。原屬麻風中流行區,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努力,麻風現癥病人逐年減少,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低流行狀態。于1996年達到國家基本消滅麻風指標并通過了考核驗收。從1991年至今每年均有麻風病例報告。近年來,隨著麻風防治工作網絡的進一步健全,新發現的麻風患者、現癥病人數又逐漸開始增加,流行病學特征相對發生了新的變化。現將深圳市寶安區1991-2012年麻風的發病情況分析如下。
1.1 資料來源 病例資料來源于我區麻風;登記患者名冊、病歷及麻風防治管理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寶安區統計局年鑒。
1.2 方法 按年段人口平均數計算發現率、患病率,結合新發現病例性別、確診時年齡、病期、發現途徑、型比、傳染來源和畸殘率進行流行病學分析。診斷、分型和畸殘分級標準按《麻風病防治手冊》。1
1.3 統計學方法 將逐年發現病例資料錄入EXCEL 2003進行統計分析。
2.1 流行趨勢 1991-2012年各年段麻風發現率、患病率(表1)。
2.2 病例發現率和區域分布 寶安區1991-2012年共發現麻風新病例71例,年平均發現率0.145/10萬(戶籍人口0.123/10萬,非戶籍0.149/10萬)。區域分布:71例散在分布于我區10個街道中。每個街道最多14例、最少1例。
2.3 病例來源 以戶籍分布,本市區8例占11.27%;本省16例(粵東6、粵西10)占22.54%;外省44例占61.97%;境外3例占4.23%(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各1例)。非戶籍與戶籍人口發現麻風的比值是7.88∶1;本地戶籍:省內戶籍:省外戶籍為1∶2∶5.9。
2.4 病例的性別、年齡和職業分布 男52例,女19例,男女性比值為2.74∶1。71例患者中最小年齡19歲,最大77歲,平均年齡35.38歲。職業分布:工人
53例(74.65%)、無業 8例(11.27%)、商業 7例(9.86%)、農民2例(2.82%)、軍人1例(1.41%)。
2.5 臨床分型與查菌 71例中,I 3例、TT 2例、BT 19例、BB 8例、BL 17例、LL 22例。查菌陽性53例,陰性18例。MB型比:1991-2012年多菌型與少菌型比值為2.94∶1。
2.6 細菌指數(BI) BI 0~6.0。其中BI>3.0有19例,BI>5有9例。
2.7 傳染來源 家內 8例(11.27%)、家外 5例(7%)、傳染來源不明57例(80.28%)。
2.8 病期 新發患者中最短3個月,最長14年。2年以內早期病例34例,占47.89%,發病5年后才發現12例(17.14%)。診斷延遲期平均約34.92個月。早期發現病例2009-2012年明顯減少,發病5年后才被發現的上升。
2.9 發現時畸殘 確診時有畸殘22例,占31.43%。畸殘程度為 I級 6例,占 8.57%、II級 16例,占22.54%。無III級畸殘患者。
2.10 發現方式 66例皮膚科門診發現,5例為自報和線索調查發現。所有新病例均由麻防專業機構確診。
2.11 治療情況 治愈24例,完成療程10例,愈前死亡3例,現癥外遷9例,治療不規則1例,現癥24例。
深圳市寶安區1991-2012年麻風發現率、年段患病率均低于0.5/10萬,沒有出現兒童病例、MDT復發的病例,表明防治成果顯著和穩固。但是,達到基本消滅麻風指標后,各年段發現率、年段患病率均高于達標前,麻風流行強度仍然處在低流行狀態中波動,并沒有繼續出現下降,而是呈上升趨勢,徹底消滅麻風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2012年末寶安區(包括光明、龍華新區)總人口458.48萬,非戶籍人口404.73萬,占87.73%。高于北京市37.4%、廣州市37.5%、上海市40.3%。1991-2012年,深圳市寶安區共確診的麻風患者71例。散在分布于各個街道中,可能仍有隱匿的患者尚未被發現。新發現麻風患者中,88.73%屬于非戶籍人口,其中66.2%來自省外。與戶籍人口發現麻風的比值是7.88∶1,遠高于佛山市和廣東省的0.97∶1和0.07∶12。31991~年段,年均發現1例;省外病人占20%,省內病人占40%,本市戶籍人口占20%;2006~年段,年均發現6例;省外病人占86.67%,省內病人占10%,本市戶籍人口占3.3%。表明我區本市戶籍病人、省內病人占比逐年段下降,而省外病人占比大幅上升。2010年全國有29.8%的流動新發現麻風病例分布在廣東省,42012年寶安區非戶籍的麻風病患者占廣東省的25.6%。說明寶安區輸入性麻風疫情已經相當嚴峻。
在麻風高流行區,發病年齡高峰通常為20歲左右。在麻風流行得到控制的低流行區,發病年齡高峰上移,通常在40歲以上。5我區22年來,戶籍人口病人發病年齡平均為51.92歲,多菌型(MB)為主,占75%,符合麻風流行強度下降時,新發現病人發病年齡增大,MB比增大的流行特征;相比之下,非戶籍人口麻風發病年齡平均為33.28歲,以20~40歲青壯年為主,工人占74.65%,符合外來務工人員特征。從省外高流行區輸入寶安區的患者大多數帶病或在進入后短期內發病,多菌型占比高、病期長、畸殘率高,導致非戶籍人口中麻風防治工作難度更加突出。
71例患者中,皮膚科門診發現66例,占92.95%;表明皮膚科門診發現麻風病例是目前發現最主要的途徑。同時,還要積極開展線索調查,家屬、接觸者檢查及工廠用工體檢、干部職工年度體檢等主動發現麻風的工作。加大麻風防治知識的宣傳力度,鼓勵自報和自行求醫,爭取早期發現,盡早治療,以預防畸殘的發生。
病人發現方式以皮膚科門診被動發現為主,缺乏低成本高效益的主動發現方式。深圳市寶安區2012年體檢的人數250萬人次以上,由于皮膚科目的檢查長期不被重視,到目前為止體檢發現方式無報告過發現麻風病例。重視用工體檢的皮膚科檢查,普及麻風防治知識,加強麻風疫情監測,將有利于盡早發現可能隱匿的患者。
我區的麻風病例早期發現率47.89%(34/71),低于廣東省64.3%。6病期最短3個月,最長14年;II級畸殘率22.54%(16/71),高于廣東省的15%,處于全國平均水平22.5%;4診斷平均延遲期約34.92個月,遠高于佛山市和廣東省的1.73年和26.37個月。3,4輸入性病例的衛生服務可及性差,診斷延遲期與畸殘率呈現正相關,畸殘率的上升說明麻風病例的早期發現工作質量仍有待提高。
達到麻風基本消滅標準后的大都市,隨著輸入性病例比例逐年增大,應更加重視非戶籍人口麻風疫情監測。盡管在上世紀90年代末,寶安區將非戶籍人口麻風列入當地麻風防治工作規劃,非戶籍人口病例按常住戶籍病例治療和管理。在麻風低流行狀態下,麻風已經成為少見病、罕見病,加上對“基本消滅麻風病”的誤解,醫務人員的警覺性不高,需要加強培訓,進一步建立、健全麻風三級防治網絡。
1馬海德.麻風病防治手冊.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187-298.
2余劍蘭,潘銳光.廣東省佛山市2000-2009年流動人口麻風病流行病學分析.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0,17(4):305-314.
3鄭道成,黎明,孫希鳳,等.廣東省流動人口麻風病流行病學分析及防治對策.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0,17(2):152-154.
4孫培文,余美文,嚴良斌,等.中國2010年麻風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2(2):155-159.
5陳賢義,李文忠,陳家琨.麻風病防治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8.
6王曉華,黎明,蘇婷,等.廣東省2000-2010年新發麻風病例流行病學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討.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1,18(6):406-408.
(收稿:2014-04-29 修回:2014-06-28)
Analysis of epidem 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prosy during 1991-2012 in Baoan,Shenzhen city
HUANGZhi-ming,LIU Feng,ZHOU Jia-hui,et al.Department ofDermatovenereology,Bao-an chronic disease control hospital,Shenzhen,518126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lepros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Baoan Shenzhen city from 1991 to 2012.M ethods:Epidemical data of leprosy in Baoan from 1991 to 2012 were analyzed.Results:There were seventy-one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with leprosy from 1991 to 2012 and the annual average detection rate was 0.145/100 000.Themain detection way was through dermatology clinic (92.95%).88.73%of the patientswere non-Shenzhen natives.The ratio of MB to PB was2.94∶1.The duration of illness was within 2 years in 34 patients(47.89%).The grade-2 deformity rate was 22.54%. Conclusion:The epidemic of leprosy is still fluctuating Boan.The first source of patientswasmigrated cases. The active methods in case detection,such as clue investigation,annual physical examin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leprosy;epidemiology;controlmeasures
1深圳市寶安區慢性病防治院,廣東深圳,518126 2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廣東深圳,51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