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濱






我眼中的美國風光
2009年我開始拍攝美國西部風光,在這之前我每年也會去幾次新疆、西藏拍攝,但感覺自己創作風格的轉變還是自從拍攝美國西部開始。美國遍布各種國家公園,地貌形態有著豐富的變化,攝影資源十分豐富,這里誕生了許多風光攝影名家,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自不用說,他的區域曝光理論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攝影科學的基本理論之一,在風光攝影領域產生的影響無人能及,我最喜歡的是戴維·明奇(David Muench),他的作品對我啟發很大。美國風光攝影的特點比較明顯,比如攝影師對逆光風景的鐘愛,對各種巧妙前景的發現與選擇,追求前景與背景對比帶來的視覺沖擊力等。在我的很多作品里面,這幾點也有所體現。
攝影靠的不是運氣,
是嚴謹
中國的風光攝影圈流行著一句話:攝影是靠天吃飯。美國那么多的國家公園,幾乎每一處都出過名家名作,站在“最佳機位”,相機一擺,等到一個好天氣,一張看似完美的風光照片很容易得到。但我不這么認為,一名優秀的風光攝影師,絕不是靠運氣去拍攝到一張好照片,而是在按下快門之前,已經想好了自己要得到什么樣的景象,即所謂成竹在胸。
我本人從事計算機行業,特別喜歡研究各種數據和資料,非常有趣。比如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瀑布一年會吸引大約350萬游客前往,但每年只有2月份的幾天時間內的幾個小時有火瀑布,選擇這一段時間去拍攝才有可能有收獲。還比如,阿切斯國家公園有一處石拱,每年只有10天的時間,可以拍攝到太陽光束穿過石拱的景象,做足功課才不會失望。盡管Ps技術可以做到在后期改變天空,或者任意粘貼你想要的月亮,但我仍習慣在前期拍攝中多下功夫,現代科技的發達讓這些都不是問題。我每次出去拍攝,都會用TPE軟件計劃我的行程,這是一個以地圖為中心的太陽和月亮計算器,可以看到白天或晚上光線落在地球上的任何位置。
探索無人之境
美國國家公園動輒方圓數百甚至數千公里,很多地方只能徒步到達,攝影師需要背著帳篷、食物、水、攝影器材負重行走,一路上穿越各種山坡、峽谷,很多時候只能住在野外,以等待最想要的那一束光線的到來。
我曾經在一本雜志中見到一張很喜歡的作品,拍攝對象是荒野上一塊酷似蘋果的石頭,但攝影師對拍攝地點語焉不詳,只說明了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國家公園。于是我就開車去尋找那塊石頭,車開出去一百多公里,放眼望去只見各種碎石,去了兩次都無功而返,不死心,終于在第三次發現了它的蹤影。試想,2米多高的石塊,在數百公里的平原上,猶如滄海一粟,竟然能讓我如愿找到,激動的心情無法形容。
最近的一次拍攝,我要找的景物存在于徒步30公里才能到達的地方,要穿越的荒原地表溫度40攝氏度以上,隨身帶了6瓶水,只走到一半路程就消耗了4瓶,每次歇下來,身體都仿佛要蒸發掉一樣。常常有人問我,徒步穿越累嗎?在黑暗中等待兩個小時累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是,因為熱愛,這些變得完全不重要了。相反,經歷千辛萬苦,拍攝到自己喜歡的照片,那份值得分享的過程成為了最大的收獲。
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是獨自前行,露宿荒野,等待黎明。殊不知,這是我最享受的時刻,藝術的追求過程注定是孤獨的,只有經歷這份孤獨才能得到獨一無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