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伶春



冒險四進獨龍江
2005年至2014年我先后四次進入怒江、獨龍江地區。
2005年,第一次去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采風,聽當地人介紹了神秘的獨龍江以及那里居住的56個民族中人口最少的獨龍族,便萌生了走進獨龍江,造訪獨龍族的想法。但是,由于交通不便,只能“聽獨龍江興嘆”。
2008年5月,我第二次進入怒江州貢山縣,當時雖已春暖花開,但獨龍江卻還處于大雪封山期,雖然這次進獨龍江的計劃又一次落空,但得知丙中洛鄉小茶蠟村居住的也是獨龍族,他們是20世紀50年代從獨龍江遷徙出來的,村里僅有的一位紋面女已經85歲了。經偶然相遇的人類文化學者介紹,紋面女是獨龍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個至今尚未解讀的“謎”。如今僅有30多名紋面女,最年輕的也年過70歲。這更加激起我對獨龍族的關注,翻山越嶺五個多小時,終于找到了她。
回到武漢后,我查閱了有關獨龍族的資料,決心要再進獨龍江,拍攝獨龍族原住民的專題。
時隔5年的2013年7月,我第三次來到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的雨季是泥石流和塌方高發期,我乘坐的車在雨中艱難前行。山體滑坡,多處路段被沖毀,汽車在曲折蜿蜒的懸崖上盤旋,險境叢生,令人提心吊膽。車從懸崖峭壁下經過時,山上滾下來的石頭砸在車頂只聽得轟隆隆地響。經過7個多小時的艱難行程,終于進入了神秘的獨龍江。
在一次采訪結束返回鄉政府的途中,我搭乘的農用車撞上山體,所幸的是沒有掉進獨龍江。由于身體的疼痛和車禍的驚恐,我狼狽逃出獨龍江,拍攝紋面女的計劃又一次擱淺。
2014年7月,我第四次來到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深入到獨龍江鄉的龍元、底格、迪政當、熊當等十多個自然村,采訪了18位紋面女和50多戶原住民,拍攝了他們的生活狀態、喬遷的新居,還為很多家庭拍攝了全家福,在采訪拍攝過程中也增進了對獨龍族的進一步了解。
逐漸認識獨龍族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獨龍族人一直處于原始狀態,由于長期處于封閉狀態,獨龍江經濟、文化相對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隨著獨龍族幫扶工程的順利推進,今天的獨龍江,家家戶戶都從破舊的木屋搬進了新瓦房,鄉政府為村民挨家挨戶送發口糧,每人每月還領取生活補助,獨龍族人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
盡管生活有了巨大改善,但是,當地缺醫少藥的現象依然存在,迪政當村原來的村醫生因上山采藥不幸摔亡后,這個有著120戶人家,600多人口的村莊,再也沒有醫務人員。令人欣慰的是,在鄉政府的關懷和好心人士的幫助下,村里的張愛軍走進了怒江州民族中專學醫,學成畢業后將回到村衛生所為村民服務,這是張愛軍的夢想,也是全村人的期盼。
如今,獨龍江公路隧道已經全面貫通,通車在即,獨龍族群眾的出行將得到解決,他們的生產生活水平也將得到全面提升。據報道,獨龍江鄉正在打造成具有獨龍族風情的旅游鄉村。
根據現場環境選擇相應器材
在拍攝的這幾年中,我使用的相機多是佳能EOS 5D Mark II,備用相機是佳能EOS 50D,鏡頭是佳能24-105mm 1:4,這只鏡頭適合在室外拍攝。由于獨龍族居住的是傳統舊木屋,窗口很小,采光條件極差,室內又沒有燈光,這只鏡頭在室內拍攝,光圈太小,所以我經常用高ISO拍攝。為保證影像質量,今年我又添置了大光圈鏡頭:適馬35mm 1:1.4。白天用這只鏡頭在室內拍攝時配上獨腳架,基本能夠保證影像質量,若夜間拍攝時還需使用閃光燈。
以上設備雖然陳舊,但拍攝紀實片基本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