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昇(福建省明溪縣夏坊鄉農技(畜牧獸醫水產)站 365207)
一起湖羊羔羊痢疾的診斷與治療
陳昇(福建省明溪縣夏坊鄉農技(畜牧獸醫水產)站 365207)
某湖羊場出生3~6d羔羊部分個體較小、體質較弱的發生持續下痢,排泄物呈黃色、黃綠色、嚴重的帶血色,臥地不起,不吃奶,7只羔羊出現癥狀后1~3d衰竭死亡。經臨床癥狀、剖檢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為羔羊痢疾。采取措施中西藥物配合治療后,取得滿意的效果。
湖羊羔羊;痢疾;診治;病例
羔羊梭菌性痢疾習慣上稱為羔羊痢疾,俗名紅腸子病,是新生羔羊的一種毒血癥,其特征為持續性下痢和小腸發生潰瘍,死亡率很高。本病一般發生于出生后1~3d的羔羊,較大的羔羊比較少見。該病常可羔羊發生大批死亡,給養羊業造成重大損失。現將一起湖羊羔羊痢疾的診治情況總結如下。
明溪縣某湖羊場飼養湖羊132只,在2014年的4月份,有羔羊58只,先后有19只羔羊在出生后3~6d內發病,發病率達到32.8%。場主自用瀉利停、魚腥草等藥物治療,病情不見好轉,并有7只羔羊相繼死亡,死亡率達36.8%。據調查,該羊群除注射羊口蹄疫疫苗外沒有進行其他疫苗免疫注射;妊娠母羊營養不良,產后的羔羊個體較小,體質較弱;近期氣候變化無常,天氣寒冷。
患者羔羊精神萎靡,體溫39~40℃,懶于走動,臥地不起,背弓腰彎,不吃奶,腹壁緊張。繼而發生粥狀或水樣膜瀉,排瀉物呈黃色、黃綠色或棕色。嚴重時排糞失禁,糞便帶血,甚至全為血液,經1~3d衰竭死亡。有些病羔只腹脹不腹瀉,或排出帶血稀糞,呼吸迫促,黏膜發紫,口流泡沫狀唾液,最后昏迷而導致死亡。
先后剖檢5只病死羔羊,主要病變是,尸體脫水現象嚴重。結膜蒼白,口腔、鼻腔黏膜發紺。心包積液,心內膜有時有出血點。肺常有充血區域或瘀斑。第四胃內存在未消化的凝乳塊。小腸(特別是回腸)黏膜充血發紅,潰瘍周圍有一出血帶環繞,有的腸內容物呈血色。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充血,間或出血。
采取病死羔羊的回腸內容物、腸系膜、淋巴結等病料,制成涂片,革蘭氏染色后2000倍油鏡下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桿菌,短粗、兩端鈍圓、單個或者成雙排列,有莢膜,少數有芽孢。通過檢測,確診為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羔羊痢疾。
(1)本病與沙門氏菌病的鑒別。由沙門氏菌病引起的初生羔羊下痢,糞便也可夾雜有血液,剖檢可見真胃和腸黏膜潮紅并有出血點,從心臟、肝臟、脾臟和腦可分離到沙門氏菌。
(2)由大腸桿菌病引起的羔羊下痢,用魏氏免疫血清預防無效,而用大腸桿菌免疫血清則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剖檢和實驗室檢查等初步診斷為羔羊痢疾。
(1)將出現臨床癥狀的患病羔羊隔離飼養。
(2)連續7d對羊舍及隔離舍進行消毒。
(3)對患病羔羊肌注青霉菌40萬U、慶大霉素2ml,每天2次,連用3d。
(4)治療土霉素0.2~0.3g,加等量胃蛋白酶含水灌服,每天2次,連用3d。
(5)注射羔羊痢疾血清——羊疫血抗(香港奧邦)1套治100kg體重,1d1次,連用1~3次即可。
(6)蘆根10g、魚腥草15g、茯苓6g、炒山藥10g、馬齒莧10g把這些中藥研成粉末,然后加水200g煎湯,每天1只羊1劑,以愈為度。
經采取上述藥物治療,2d后發病羔羊開始吃乳,病情得到有效控制,5d后病羊中除個別癥狀特別嚴重者外,其余基本治愈。
(1)加強對懷孕的母羊的飼養管理,備足越冬料,使母羊營養全面,保證產出的羔羊分健壯,有充足的母乳喂養,使所產羔羊發育正常,體質強壯,抵抗力強,可以大大減少本病的發生。
(2)搞好羊舍衛生,定期用5~10%漂白粉溶液或10~20%石灰乳噴灑羊舍及周圍環境,保持羊舍干燥、溫暖。接產羔羊要嚴格按照接生程序進行,臍帶、傷口要嚴格消毒,做好接羔接生工作,保證適時哺乳。
(3)做好預防工作。每年秋季給母羊注射五聯苗(羊快疫、羊腸毒血癥、羔羊痢疾、羊黑疫、羊猝狙),產前2~3周再肌注1次,這樣初生羔羊可以通過母乳獲得被動免疫,提高對羔羊痢疾的抵抗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羔羊痢疾高免血清0.5~1ml給初生羔羊進行肌肉注射,使羔羊對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羔羊痢疾獲得保護。對已經發病明顯癥狀的病羔羊也可用3~10ml注射治療。
(4)羔羊出生后12h內口服土霉素,每次0.15~0.2g,每天1次,連服3~5d。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1)該場之所以發生羔羊痢疾就是因為管理粗泛、加上場主又是初次養羊,對養羊技術了解不夠,造成整個羊群(尤其是妊娠母羊)營養不良,產出的羔羊個體弱小,抵抗力低;防疫做得不到位,沒有按免疫程序接種疫苗;這些都是誘發本病的主要原因。
(2)羔羊痢疾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對初生羔羊一定要精心管理,仔細觀察,對病羔羊及早發現、早治療,一旦有異常情況出現,要立即對發病羔羊進行隔離治療,此外,患病羔羊羊糞,墊料和病死羔羊都要進行無害化處理,羊舍、用具等要進行嚴格、徹底消毒。
(3)羔羊痢疾的病原比較復雜,不同的發病地區病原常常不同。羔羊痢疾的病原有產氣莢膜梭菌、大腸桿菌、腸球菌等,其中產氣莢膜梭菌最為常見。該病在產羔盛期,一般就是每年的1~3月份發病最多。患病羔羊是主要的傳染源,病原菌廣泛分布于土壤、羊圈、產房及周圍環境,通過羔羊吮吸受污染的羊糞、飼養員的手等方式進入羔羊消化道。在外界各種誘因影響下,羔羊抵抗力減弱,病原菌在回腸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從而引發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