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一(山西省畜牧遺傳育種中心 030027)
奶牛產后癱瘓的病因及防治
劉一一(山西省畜牧遺傳育種中心 030027)
奶牛產后癱瘓是奶牛產后的常見多發病,對奶牛有較大的危害。本文從低血鈣、大腦皮質缺氧、飼料比例不當等三個方面對奶牛產后癱瘓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治療與預防措施。
奶牛;產后癱瘓;病因;預防治療
奶牛產后癱瘓是奶牛產后的常見病,多表現為肌肉無力、行走不穩、臥地不起、癱瘓甚至昏迷等癥狀,導致奶牛產后癱瘓的病因很多且復雜,一般產3~6胎的奶牛、高產奶量的奶牛最易發病,并且多發生在奶牛產后3d內。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奶牛局部肌肉壞死或者死亡,奶牛對該病沒有免疫力,治愈后仍可能復發。因此,分析該病病因、提出防治措施對養殖業有很大的幫助。
奶牛產后癱瘓的原因有很多種,主要有以下幾種病因。
奶牛在分娩過程中,子宮、腹肌強烈的收縮會消耗大量的血鈣,同時影響到了消化功能,導致奶牛對鈣的吸收降低,使血鈣濃度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奶牛生產后開始泌乳,尤其是初乳,初乳產量雖然少,但是富含大量的鈣、磷,這是由于機體中的鈣分泌到了乳汁中。有的養殖戶為了經濟利益,過度擠奶,使鈣、磷通過乳汁大量流失,導致血鈣含量下降極其嚴重。當流失的鈣、磷含量超過一定數量時,就會發生奶牛癱瘓。
奶牛在分娩過程中,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生產后處于抑制狀態。產后腹壓突然下降,腹腔內各器官被動性充血;產后乳房的增大使得血液更多的流向乳房;以上這些都導致了血流量的重新分配,隨即造成腦貧血、腦缺氧,使運動等各項功能喪失,最終導致奶牛癱瘓。
奶牛癱瘓病除了多發于高生育和高產奶量的奶牛外,還易發于冬季,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飼料單一,鈣磷比例不當。奶牛生產后,提供的飼料中更多的強調鈣的供給,但是常常飼料中的鈣不能被機體全部吸收,而且還忽略了磷的供給,這樣會導致鈣磷比例失調,抑制甲狀旁腺素的分泌,使血鈣濃度下降,從而導致奶牛癱瘓。研究發現,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高,碘含量不足也會導致奶牛癱瘓。
由于血鈣大量流失是造成奶牛產后癱瘓的主要因素,因此,對該病的治療首先是補鈣,及時補充提高鈣的濃度,調節鈣磷比例。在臨床上,一般采取氯化鈣和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的方法,可用5%氯化鈣500ml,10~15%葡萄糖酸鈣1000ml,20~25%葡萄糖1000ml。在補鈣時要適量,量少達不到治療的效果,量過多則會影響心臟功能。
除了補鈣之外,乳房送風是治療奶牛產后癱瘓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主要針對的是大腦皮質缺氧導致的奶牛產后癱瘓。通過乳房送風,可以使乳房膨脹,乳房內壓升高,抑制泌乳,降低鈣磷的流失;同時,阻止了血液更多的流向乳房,減緩腦部暫時性缺血。在進行乳房送風時,首先對送風設備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將奶全部擠凈后用酒精對乳頭進行消毒,然后將消毒的乳導管插入乳頭中,用乳房送風器或者連續注射器注入氣體,直至乳房變硬,皮膚緊致,每個乳房都要注入空氣。然后用紗布條輕輕扎緊,防止空氣外泄。3h后去掉紗布條,有必要的話可在8h之后再使用此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注入的空氣必須經過過濾,避免空氣中的雜質進入乳房引起感染。
在奶牛生產前兩個月要停止擠奶,保證足夠長的干奶期,在此期間,要增強機體抵抗力,為奶牛提供高磷低鈣的飼料和優質的粗飼料,減少豆類和精飼料的攝入,使鈣磷比例趨于正常,防止奶牛過肥。產前一周增加鈣的供給,提高鈣磷比例,補充VD。生產后要及時補充鈣,預防奶牛產后癱瘓。
保持牛舍環境衛生,維持牛舍的清潔、干燥,有足夠寬敞的運動場所,這樣不僅能增強奶牛的體質,還能促進順利分娩,降低奶牛患病風險。
應在奶牛分娩之后2h左右進行擠奶,初次擠奶不要擠空,擠奶量逐漸增多,少量多次,到產后第6天開始方可擠凈。防止鈣通過初乳大量排出,造成血鈣嚴重降低,導致奶牛癱瘓。
當奶牛難產時,為了防止由難產誘發的疾病,可以合理助產。助產時要小心用力,防止奶牛生產過快造成腹壓急劇下降大腦皮質缺血,引發產后癱瘓。
劉一一(1959-),女,山西省左權縣人,高級畜牧師,主要從事畜牧養殖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