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畜牧獸醫局 156200)
架子牛和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
李國華(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畜牧獸醫局 156200)
闡釋架子牛和繁殖母牛的飼養管理技術,重點總結吊架子牛幼牛的飼養和管理及繁殖母牛養殖場牛群的管理。
養牛;架子牛;繁殖母牛;飼養;管理
架子牛是我國農村普遍的傳統肉牛飼養方式。新購入架子牛的觀察期一般為10~15d[1]。“吊架子”階段的飼養目標是促進幼牛骨骼、肌肉生長發育,在15~18月齡(20月齡)體重達300~400kg。日增重0.6~0.8kg,不得低于0.4kg。對新購入的架子牛,要逐漸更換飼料。第1天喂原精料的95%,喂更換精料5%;第3天喂原精料90%,喂更換精料10%;以后原精料以每天10%遞減,新更換精料以每天10%遞增,半月左右完成更換[2]。在架子階段的平均日增重,一般大型品種牛不低于0.45kg,小型品種不低于0.35kg。架子牛的營養需要由維持和生長發育速度兩方面決定。架子牛營養貧乏時間不宜過長,否則肌肉發育受阻,影響胴體質量,嚴重時,喪失補償生長的機會,形成“僵牛”。營養貧乏也使得消化器官代償性地生長,內臟比例較大。當小型品種架子牛體重達到250~300kg時,即可開始育肥,架子階段拉的越長,用于維持營養需要的比例越大,經濟效益越低;大型品種牛的架子牛體重在400kg以上即可開始育肥。
架子牛是消化器官發育的高峰階段,所以飼料應以粗料為主,粗料過少,消化器官發育不良。架子牛體組織的發育以骨骼發育為主,日糧中的鈣、磷含量及比例必須合適,以避免形成小架子牛,降低其經濟價值。架子牛飼料以粗料為主,適當輔以精飼料,一般控制精粗料之比在3:7,充分保證架子牛骨骼生長良好,即吊架子,減少脂肪沉積。精料中蛋白質量不足,能量較高時,增重的主要為脂肪,會大大降低牛的生產性能;待達300kg以上時,再選擇合適的飼養方法育肥。
在管理上主要是要根據自身的牛品種、體重、飼料資源、架子牛市場價格、飼料價格和自身的圈舍條件確定是出售還是自育肥或確定何時出售,一般來說是本地牛或小型品種雜交牛體重達280~300kg就可以進行育肥或出售,大型牛最好達到400kg。
一般情況下,每頭牛應備足青貯草、玉米秸、稻草、青干草等飼草1500kg左右;草料應多樣化,青草、稻草、麥秸、玉米秸、花生秧等混合搭配飼喂;應先喂草料,后喂精料;每天除喂足夠的粗料外,還應喂給玉米、餅類、麩皮、大麥等精飼料。
架子牛階段往往是比較寒冷的季節,周圍的寄生蟲等會聚集于牛體過冬,干擾牛群生長而使牛體消瘦、致病,也使牛皮等產品質量下降,可在春秋兩季各進行一次體內外驅蟲,可選用下列藥物:①蟲克星(阿福丁,有效成分為阿維菌素)粉劑每100kg體重10g,灌服或拌于飼料中喂給,也可用蟲克星針劑(阿維菌素)皮下注射,劑量為100kg體重0.2ml;②左咪唑,劑量8mg/kg體重,混料喂服,飲水內服,或溶水灌服1次;亦可配成5%注射液,進行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③枸櫞酸哌嗪,劑量0.2g/kg體重,混飼或飲水,1次內服;④哈樂松,劑量30mg/kg體重,制成混懸劑或糊劑,1次口服;⑤丙硫苯咪唑,劑量10~20mg/kg體重,混飼喂服或制成水懸液,1次口服。
由于架子牛是以粗飼料飼養為主,食糜的轉移、消化吸收、反芻等都需要大量的水,應供給潔凈、充足的溫水,自由飲水時,控制水溫不結冰即可。
架子牛較為活潑好動,但運動過多會消耗飼料營養,運動一般僅限于放牧。
稱重作為調整日糧的依據,建議每月稱重一次,檢查牛體生長發育情況,避免形成“僵牛”。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養殖觀念的轉變,尤其是牛源的緊缺,給母牛養殖帶來一個機遇,有些規模的肉牛場飼養繁殖母牛,培育犢牛,進行直線育肥生產育肥牛,母牛養殖和肉牛養殖有一定區別。
肉牛較常見的傳染病有口蹄疫、布病、結核、炭疽等,要對牛群按時進行檢疫,對患有傳染病的牛要及時隔離或淘汰,杜絕傳染病傳入或傳出牛群。常見的寄生蟲有線蟲、蛔蟲、肝蛭、牛皮蠅、蜱、蚤等,應按時進行驅蟲工作。驅蟲一般在春、秋各進行一次。對牛舍、運動場也要保持清潔,要經常化、制度化進行消毒。
通過定時測量體重、體高和胸圍等,判斷生長發育情況,進行日糧調整,以達到預期的要求,并記錄入檔,以備育種工作的需要。
生產計劃有配種產犢計劃,牛群生產與周轉計劃,飼草與飼料供應計劃等。及時淘汰繁殖能力低的母牛,選留足量后備母犢和育成母牛,進行牛群周轉,做到四季飼草料的均衡供應。
放牧可降低飼養成本,但要本著保護與利用草坡、草地并重的原則進行。
斷奶后的犢牛要公母分群,充分利用公牛生長發育快、飼料報酬高等優點,以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并可避免野交亂配。沒有分群條件時,對不留種用的公畜要適時去勢。
[1]董志強,戰洪波,張延和,等.架子牛育肥的科學飼養與管理[J].畜禽業,2012(10):19-20.
[2]丁玉臣.架子牛入場初期的飼養管理[J].養殖技術顧問,201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