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昌文(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443112)
淺析仔豬黃痢病因及防治
嚴昌文(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443112)
仔豬黃痢又稱為大腸桿菌病,主要是因初生仔豬感染血清型大腸桿菌而引發的急性致死性傳染病,這給生豬養殖產業發展及經濟效益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本文作者采用真實案例對仔豬黃痢臨床癥狀、發病原因與診斷做出了詳細解釋,并總結了科學的治療、預防方案,旨在有效緩解仔豬臨床癥狀、降低病死率。
仔豬;黃痢;防治措施
仔豬黃痢在臨床上屬于常見腸道傳染病,它的致命性很強,常發于仔豬,其臨床癥狀為排黃色稀糞,還混有凝乳狀小片和小氣泡,帶有難聞的腥臭氣味等。一旦仔豬被感染疾病后,不及時進行治療將會導致大量豬群感染,嚴重時可導致仔豬死亡,即便是治愈也會影響仔豬生長發育,生產力下降,給養豬業帶來嚴重損失,可見對仔豬黃痢的診斷、治療及預防探討顯得十分重要。
龍泉鎮石花山村養殖戶劉某某飼養了40頭3月齡的仔豬,但觀察發現豬群的食量變小,精神萎靡,并部分仔豬出現腹瀉現象,糞便中帶有血絲,隨之便有5頭豬死亡。作者便仔細對豬群進行觀察,將病死豬進行剖檢,將它們的血液和腸黏膜采集后進行檢驗,確診為豬黃痢,然后制定相關防治措施。
豬群中有1~3頭仔豬發病出生24h后出現異常癥狀,精神萎靡不振,體質衰弱,之后便出現死亡現象,短時間內其他仔豬也受到感染而相繼發病。當病豬肛門失禁后,神態呆滯,仔豬開始停止吃奶,之后便出現脫水現象,變得極其消瘦。經觀察,仔豬由于嚴重脫水且電解質嚴重失衡,病豬雙眼漸漸下陷,腹部下皮膚呈現紫紅色,隨后昏迷直至死亡[1]。
病豬的尸體皮毛粗亂,頸部皮下出現不同程度水腫現象;胃里出現很多黃色凝乳塊;幽門腺處也有異常癥狀,小腸黏膜發生脫離并伴有出血點、斑等;十二指腸病變十分嚴重;小腸內容物中帶有凝乳塊很多呈黃綠色粥樣,具有很濃的腥臭味;隨后,發現仔豬心臟、肺部出現明顯水腫,腎臟表面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
采取死豬胃腸黏膜做好相關涂片,使用革蘭氏染色鏡檢,其中發現兩端鈍圓陰性桿菌。
去除死豬腸內的殘留物,在培養基內分別進行葡萄肉湯和麥康凱瓊脂培養基接種,置放在恒溫37℃中進行培養18~24h,獲得結果。培養可見,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直徑大約1~3mm、呈紅色圓形菌落、管底有粘性沉淀物以及肉湯混濁,靠管壁處液面具有菌環。
把菌純培養物接種到不同生化試驗管中,在37℃中進行18~24h培養,再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該菌可分解麥芽糖、乳糖,但在靛基質試驗后呈陽性,MR試驗呈陽性,V-P試驗呈陽性。
(1)日常飼養管理。建議定期給仔豬圈舍使用綠威霸消毒液進行消毒,每天兩次;注意保持豬圈內空氣的新鮮、溫暖,尤其是對仔豬的保溫要引起重視;母豬產后1月內最好給予黃痢菌苗肌注。
(2)全部仔豬給予獸用氯霉素肌注,每次注射1~2ml/頭,2次/d,連用3d;另外給予灌服磺胺咪藥物,用量:0.1~0.2g/kg,2次/d,連用3~5d;治療中效果不太理想,還可加服諾氟沙星膠囊,多數病豬均已1~2d內得到治愈。對于病情嚴重的病豬對其可加入少許清熱解毒與抗菌消炎等中藥治療,方劑為:白頭翁2g、黃連1g、黃柏2g、秦皮1g、丹皮1g,水煎分2次口服,連用3d。可有效提高病豬的抵抗力。
對于定期檢驗顯示存在帶菌種豬需要與豬場進行物理隔離,不能混合飼養;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若必須引入種豬時應從無任何病菌的豬場引入,對于引進豬先要進行隔離觀察與免疫兩個月,當確診無任何疾病情況下才能混群飼養[2];營養方面需要將青草喂養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圍中,保證飼料質量;另外,對于被感染的豬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堅持藥物治療與防控相結合的方式,及其嚴格飼養、合理管理等凈化方案,才能獲得最好的治療成效。
[1]張正達.淺析仔豬黃痢病因及綜合防治[J].云南農業,2015(7):33-35.
[2]張代,王留,王永才,等.仔豬黃痢的病因及綜合防治[J].河南畜牧獸醫(綜合版),2011(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