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廣賓
(重慶市長壽區萬順畜牧獸醫站401227)
肉食雞腸毒綜合癥的診療體會
呂廣賓
(重慶市長壽區萬順畜牧獸醫站401227)
雞腸毒綜合癥是一種由多病因引起的腸黏膜發炎、增厚、脫落、出血、壞死等變化的綜合性病癥。近幾年來隨著養雞的發展,該病在養殖過程中呈流行趨勢,給養雞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因此加強對該病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
腸毒綜合癥;流行病學;診斷;治療措施
雞腸毒綜合癥是由魏氏梭菌和小腸球蟲混感引起的急性中毒性傳染病。肉雞、蛋雞均可感染該病菌而發病,感染后的病雞可發生采食量下降、生長緩慢、飼料報酬率低。近幾年隨著養雞業的快速發展,該病流行呈上升趨勢,雖然本病死亡率不高,但造成的隱性經濟損失不容忽視。
長壽區周某飼養肉雞3200只,2015年3月部分肉雞出欄后新引入仔雞苗,引進雛雞第3天后曾用氧氟沙星做了預防投藥,并在7日齡時按照免疫流程免疫過H120+Ⅳ疫苗,飼養至21日齡時有雞群突然疾病,有胡蘿卜狀的糞便排出,糞便中夾雜著沒有消化的飼料,食欲減退,羽毛發生蓬亂,無光澤。戶主認為雞群患有球蟲病,用克球粉拌料治療,但效果不明顯。并伴隨著零星死亡,死亡病雞數量每日呈遞增趨勢,最多時有15只雞死亡。在發病5日后戶主帶死雞求診。
病雞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呆立閉目,頭頸蜷縮,羽毛雜亂,翅膀無力下垂,扎堆聚集,肛門被糞便污染,糞便呈稀薄狀,顏色呈西紅柿樣或胡蘿卜樣并夾帶淡黃色,糞便中含有未消化飼料,還帶有魚腸子樣糞便,部分病雞有白冠癥狀,病重雞只出現神經癥狀,頭頸震顫、驚叫、狂奔,最后癱瘓而死。
病發初期,病雞十二指腸及小腸前稍部位腸壁變厚,小腸末端特別是空、回腸部位出現腫脹,質地脆弱,充盈氣體。小腸整體變粗,腸黏膜顏色變淺呈灰白色,并極易剝離。隨病情發展,腸黏膜逐漸脫離,腸壁變薄,腸管內充盈未消化的飼料及糞水,腸壁剪開后迅速自然外翻,腸黏膜大量脫落,部分病雞小腸段有出血,刮去附著物,可見腸壁有米粒大小的出血點,腸內容物呈現暗紅色或杮紅色的膿狀物質。該病除腸道出現病變外,病雞肌胃內黃綠色的飼料,膽囊變小,胰腺萎縮,腎臟及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的腫脹。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筆者初步診斷為腸毒綜合癥感染。
(1)對本病要以預防為主,在平時的飼養中要加強肉雞的飼養管理,做好舍內環境的調控,減少因環境突變帶來的應激反應,保證肉雞生長需要的溫度與濕度,及時更換墊料,對糞便要及時進行清理。雞群發病后要及時隔離病雞,對病情嚴重的雞進行淘汰,并對雞舍進行消毒,同時進行飲水和帶雞消毒。
(2)進行驅蟲治療,選擇藥物療效的抗球蟲藥物:腸毒速治(成份:氨丙啉、乙氨嘧啶、奧硝唑、乙氧先胺苯甲脂)50g兌水200kg集中上午飲水,連用3d。
(3)殺滅厭氧菌,控制大腸桿菌及并發癥。阿米卡星(主要成分:丁胺、黃連等)100g兌水200kg集中飲水3d。腸毒清(主要成分為安普霉素、甲硝唑),每次3瓶,每日一次。補充電解質,防止脫水,修復腸黏膜。濃縮魚肝油(廈門星鯊生產),每天一瓶,拌料;加酶電解多維(中農華城生產),每天一袋,拌料。經上述方案治療4d后,糞便正常,采食量增加。
(1)肉食雞腸毒綜合癥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以表現腹瀉、糞中帶料為主要特征的腸道綜合性疾病。它是一種多病因性疾病,外界環境變化、飼養管理不善、濫用藥物等不良因素造成肉食雞小腸病變,引起球蟲、魏氏梭菌等病原菌以及病毒的混合感染,導致了本病的發生。
(2)由于腸毒綜合癥雖然引起生長速度下降、料肉比增高、但有的引起的死亡率并不是很大,所以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同時該病極易引發其他疾病續發,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3)加強飼養管理,勤換墊料,減低飼養密度,減少各種應激因素的刺激和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保持雞舍的清潔衛生,特別是飼槽、飲水器要定期消毒。保持雞舍內通風良好,空氣新鮮。光照強度、時間、溫度、濕度,應符合科學管理的技術要求。禁止使用霉變飼料,科學的添加飼料蛋白和維生素。合理運用藥物預防,并給予適量的維生素,有助于雛雞的生長發育,增強抗病力。
呂廣賓(1973.3-),男,重慶市長壽人,大專,中級獸醫師,研究方向:疫病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