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芯,李巧云,關 欣
(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長沙 410128)
油菜作綠肥和蔬菜利用研究進展
王鑫芯,李巧云*,關 欣
(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長沙410128)
探討了油菜作為綠肥利用的生態、經濟效益,分析了油菜蔬油兩用的研究現狀,總結了油菜作為綠肥使用的優勢及栽培要點,對油菜作為綠肥兼蔬菜使用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油菜;綠肥;菜薹
油菜是我國南方的主要冬季作物,主要與水稻、棉花等作物輪作復種。據統計,我國南方雙季稻面積常年約1億多畝(1畝≈666.67 m2),是糧食生產的重要基地[1]。據2006年對湖南省的調查,雙季稻地區冬閑田面積達82%,只有18%左右的面積冬種油菜等作物,致使全年1/3的光溫水土資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近年來,隨著油菜生產機械化程度提高及早熟品種的出現,我國油菜種植面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為充分利用南方冬閑田的光、溫、水、土資源,提高復種指數,增加食用油產量創造了條件。但是由于“稻—稻—油”三熟制生產存在季節緊張、勞動力缺乏、種植效益不高等原因,使得油菜的進一步推廣受到了阻礙。因此,提高油菜種植效益,探索新的利用方式,是提高冬閑田利用率的重要途徑。
南方大面積冬閑田由于長時間浸水而又未翻耕曬垡,易使土壤耕層板結,理化性狀變劣,水、肥、氣、熱失調,這已成為水稻增產的限制因素之一。因此,實行多熟制,將冬種綠肥作為有機肥使用,實施“以田養田”、“用養結合”,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冬季水熱資源,還可以在高產穩產的同時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油菜作為綠肥使用,通常的做法是在盛花期進行壓青。有研究表明,油菜壓青可以顯著提升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結構,對后季作物有明顯的增產效益[3]。在我國南方地區,由于油菜的培肥作用及對酸性土壤具有較強的適應性,通常作為改良土壤的先鋒作物。
1.1油菜綠肥的效益分析
1989年就有人提出,油菜作為綠肥不但可以減少田間雜草及螟蟲越冬基數,還可防止土壤養分流失;油菜根系的分泌物可增強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化活性作用,并能溶解和利用土壤中難溶性磷,提高土壤有效磷水平[4]。近年來,高菊生等[5]在紅壤稻田上布置了紫云英、油菜、黑麥草綠肥翻壓還田對水稻產量及生長發育影響的長期輪作制度定位試驗,結果表明,與冬閑相比,種植綠肥能促進水稻增產,增產幅度為紫云英>油菜>黑麥草;且綠肥處理下水稻產量與冬閑田之間的差異隨年份的增加而增大。王丹英等[6]試驗表明,油菜盛花期翻壓還田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全氮和全磷含量,培肥地力,增加稻田土壤總孔隙度,減少容重,改善土壤物理性質;增加后季水稻生產過程中土壤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從而提高水稻產量,且主要表現為有效穗數、每穗粒數、葉面積指數、葉綠素含量、光合速率、干物質積累量的增加。李淑春等[7]的試驗也表明,種植油菜不僅能直接增加一季收入,還對土壤具有明顯的培肥效果,后季種植單季水稻時少施甚至不施化肥,產量基本不會下降。
1.2 油菜作為綠肥利用的優勢
與其他綠肥作物相比,油菜不僅可以通過活化土壤中的礦質態磷,補充土壤磷素,還是少數可以把礦物態磷吸收、利用的作物之一。與紫云英相比,油菜盛花期壓青作綠肥具有營養成分均衡、干物質量大、碳氮比利于水稻吸收等優點。油菜作為直根系作物,與水稻進行水旱輪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油菜體內含有豐富的硫苷,能有效地殺死有害細菌、蟲卵、雜草等,有利于改善稻田連作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油菜與紫云英作為綠肥所需人工及化肥成本相當,但油菜種子費用遠低于紫云英,因此,油菜作為綠肥能以遠低于紫云英的生產成本取得類似的水稻增產效果。
傅廷棟將油菜作為綠肥的優勢總結為:具有廣闊的種植地域;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播種期寬松且生育期較短;株體高大,鮮草與干物質產量高;發芽率、成活率高;具有較高的繁殖率;種植成本較低,投資較少;栽培省工省時;具有更高的營養成分含量[8]。
1.3綠肥油菜的栽培技術
油菜作為一種新型綠肥,目前在我國種植和應用的報道不多。趙慧娟[9]對綠肥油菜的栽培技術進行了一系列試驗,結果表明,油菜作為綠肥栽培的最佳播種量為7.5 kg/hm2,適宜播種期為11月20日之前,最適宜施肥量為N90P45。研究還發現,綠肥的壓青量與土壤有機質含量、氮含量及速效鉀、有效磷含量均成正相關,并根據壓青成本及操作方便,推薦油菜鮮草適宜的壓青量為30 000 kg/hm2。
油菜薹食用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習慣。《本草綱目》中記載:“此菜易起薹,採其薹食,則分枝必多,故名蕓薹”。《杭州府志》記載:“將花時,取其心食,最美。心去,則其蘗叢生,花更多,籽更繁,為利雙倍之”[10]。油菜的油蔬兩用,是指在油菜蕾薹期采收菜薹作蔬菜,成熟后仍然收獲菜籽的油菜栽培技術。甘藍型油菜菜薹具有粗壯、脆嫩、多汁、色澤鮮綠、回味香甜、富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特點。除鐵的含量較低外,其維生素C和鈣、硒、鋅等微量元素含量明顯高于白菜型紅菜薹,可溶性總糖、粗纖維等營養指標與白菜型紅菜薹相當。
油菜摘薹可以直接增加油菜種植的經濟效益。2005年,方博云等[11]對“浙雙72”兩用油菜的經濟效益進行了探討,研究表明,栽培薹油兩用油菜可增收3 360~4 580元/hm2,增幅為 38.8% ~52.9%。2006年,王燕[12]對薹油兩用油菜新品種的栽培研究表明,與常規油菜同期播種,薹油兩用油菜可增收3 450元/hm2。
關于蔬油兩用油菜摘薹后油菜籽的產量變化報道不一,但總體經濟效益仍然增加明顯。孫和平等[13]在江蘇金壇,通過3年“一菜兩用”栽培研究表明,在不增加種植密度和施肥量的情況下,菜薹產量可達5 500.5 kg/hm2,增收效益9 901.5元/hm2;采摘菜薹后單株油菜籽產量比常規種植增加52.2%,每公頃效益達10 734元,比常規種植增加10 333.5元。劉鳳蘭等[14]2003~2004年試驗表明,種植蔬油兩用油菜,每公頃可產菜薹3 386.18~4 687.5 kg,后期還可收獲菜籽2 604.90~2 772.15 kg,比不摘薹處理增產4.55% ~7.32%。王國槐等[15]2001年報道“廣葉雜交油菜”應用于生產,可產20 cm長菜薹3 000 kg/hm2,而油菜籽的產量無明顯下降。而孫利祥等[16]報道,“浙雙72”兩用油菜可產20 cm長菜薹4 652.5 kg/hm2,或10 cm長菜薹2 212.5 kg/hm2,而油菜籽產量僅下降11%或7%。石有明等[17]研究表明,油菜兩用栽培可產菜薹2 386 kg/hm2,產菜籽2 219 kg/hm2,菜籽產量比單收菜籽栽培減產8.1%;油蔬兩用栽培純收入5 221.80元/hm2,比單收菜籽栽培增收1 552.80元/hm2,增收42.3%。
在南方雙季稻區,冬閑田面積很廣。雖然“稻—稻—油”三熟制栽培技術已趨于成熟,但仍然存在許多制約因素,如三熟套作季節緊張,對配套的水稻、油菜品種有嚴格生育期要求。加之目前早熟油菜品種難以實現真正的早收,因此在繼續推廣三熟制油菜的同時,發展作為綠肥和蔬菜的兩用油菜,對提高冬閑田的利用、增加復種指數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首先,油菜摘薹能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在次年花期進行壓青作為綠肥又能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同時,將摘薹后的油菜作為綠肥使用,不會影響早稻的種植,能很好的緩解“稻—稻—油”三熟制帶來的季節矛盾。
油菜作為綠肥兼蔬菜使用,尚未見有報道。因此,綠肥兼蔬菜使用的品種選擇及栽培管理技術及采摘方式等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筆者認為,從品種篩選來看,想要使油菜薹獲得好的經濟效益,上市時間直接影響油菜薹的價格。通常紅菜薹及白菜薹的上市季節為10~12月份,而雙季稻后,油菜的播種時間最早也在10月下旬。因此,想要油菜薹能盡早上市,只能選擇營養優勢強、感溫性弱的早熟油菜品種。采摘菜薹及綠肥壓青均需要提高油菜的生物產量,而油菜10月下旬后播種,植株個體一般偏小,需要通過合理密植來提高菜薹及綠肥產量。同時在摘薹后適當追肥氮肥可促進油菜枝葉生長,從而提高綠肥產量,實現“以小肥換大肥”的效果。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國農業統計資料[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23-26.
[2] 官春云,靳芙蓉,董國云,等.冬油菜早熟品種生長發育特性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12,14(11):4-12.
[3] 謝文娟.油菜對酸性土壤不同形態無機磷的活化利用及其生理變化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4] 李 純.春油菜作綠肥的研究[J].作物研究,1989,3(1):21-22.
[5] 高菊生,徐明崗,董春華,等.長期稻—稻—綠肥輪作對水稻產量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3,39(2):343-349.
[6] 王丹英,彭 建,徐春梅,等.油菜作為綠肥還田的培肥效應及對水稻生長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11,26(1):85-91.
[7] 李淑春,張慧琴,朱貴平,等.前作油菜對水稻產量及形狀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學,2010(8):34-35.
[8] 傅廷棟,梁華東,周廣生.油菜綠肥在現代農業中的優勢及發展建議[J].中國農技推廣,2012,28(8):38 -39.
[9] 趙慧娟.油菜作為綠肥的栽培技術與田間肥效試驗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0]王 燕,王國槐.薹油兩用油菜的研究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9):9194-9195.
[11]方博云,黃根元,應和平,等.摘薹次數對油菜浙雙72產量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05(1):41-42.
[12]王 燕.薹油兩用油菜新品種高效栽培技術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3]孫和平,張留斌,吳露平.“一菜兩用”創新栽培模式增產增效振興油菜生產[J].現代農業,2008(8):5-7.
[14]劉鳳蘭,楊經澤,李光明,等.雙低甘藍型油菜菜薹、菜籽兼用高效技術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05(2): 35-37.
[15]王國槐,官春云,陳社員.光葉雜交油菜油用及菜用特性的研究[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1,23(4):77 -81.
[16]孫利祥,黃惠芳,管耀祖,等.甘藍型油菜浙雙72菜用和油用研究[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3,25(2): 32-35.
[17]石有明,張丕輝,石華娟,等.甘藍型雙低油菜油蔬兩用栽培的產量、效益及菜薹營養研究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3):224-227.
S565.409.9
A
1001-5280(2015)05-0555-03
10.3969/j.issn.1001-5280.2015.05.22
2015-05-28
王鑫芯(1987-),女,湖南常德人,碩士研究生,Email:49050528@qq.com。*通信作者:李巧云,Email:10655968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