釧志永(云南省怒江州瀘水縣飼草飼料站 673100)
瀘水縣牛業養殖現狀及發展建議
釧志永(云南省怒江州瀘水縣飼草飼料站 673100)
瀘水縣是邊疆少數民族貧困縣,自古以來養牛業在畜牧業生產中占據重要位置,但牛業的滯后發展,直接影響到瀘水縣的畜牧業生產水平。為了瀘水縣經濟繁榮和農民增收,針對瀘水縣牛業養殖現狀進行分析,找出近年來養殖發展存在的問題,結合該縣實際情況,提出促進牛業養殖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的發展建議。
瀘水縣;基礎母牛;養殖現狀;發展建議
瀘水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偏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一個集 “邊疆、民族、宗教、直過、貧困、高山峽谷、資源富集”為一體的縣。氣候干濕明顯,屬于典型的垂直氣候帶譜,有 “一江兩山三氣候”、 “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的說法,立體氣候變化規律非常明顯。氣候未能給瀘水縣提供較好的養殖條件,加上基礎母牛數量不夠、養牛經濟效益不高、管理飼養方式粗放、日糧結構配比不合理、龍頭企業不涉農、養殖戶文化素質不高、規模養殖發展緩慢、動物防疫體系建設不健全等現狀,使牛業養殖不太樂觀。現將瀘水縣養牛業現狀及發展建議匯總如下。
瀘水縣牛的品種有:本地黃牛6.4萬頭、怒江州獨有的獨龍牛500頭左右、西門塔爾牛600頭左右。瀘水縣作為不發達縣城,農業機械化普及程度低,到城市打工的農民數量比我國中原帶省份低,外地商人瘋狂搶購優質犢牛,養牛經濟效益不高,養殖狀況不容樂觀。而我國一些養牛大縣,農戶基本都不再從事放牧或者母牛養殖,農業機械普及率較高,青壯年多外出打工,基本不養母牛。
即使是50~150頭規模的數量也有限,半舍飼、半放牧的養殖場,扣除飼養成本、人工水電費用、飼草加工機械等投入基本無盈余,全舍飼則基本虧損,政府扶持補貼一部分,收支才基本平衡。繁殖母牛采用半舍飼養效果較好,微利潤,全舍飼養則基本虧損。目前瀘水縣養牛業屬于家庭副業,農戶們不講效率,效益不高,收益不大,他們用自產的飼料、秸稈、糧食等副產品喂牛,這些都沒有計入養殖成本,所以一般農戶認為養牛還是有利潤可圖的,養牛在瀘水縣仍然有一定的市場空間[1]。
現階段瀘水縣牛業以散養和小規模養殖為主,規模化養殖率不高,養殖方式粗放落后,是制約牛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瀘水縣養牛的中老年農民基本都是45~60歲以上的,少數民族也比較多,自身積累經驗較少,思想觀念守舊,未從傳統的飼養模式中解放出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他們對新技術、新知識接納消化不了。日糧方面,很少使用青貯飼料、苜蓿等飼料,牛的飼料中粗飼料占主要比例,飼養方式粗放,飼料搭配不合理,要么以玉米等精飼料進行簡單磨碎,要么直接飼喂,用青貯、青干草等優質飼料飼喂母牛的養殖戶占總數的比例很小。市場上銷售的精飼料品種多,價位高,品質良莠不齊,養殖戶難以選擇,標準化養殖場注重飼料的科學配比,給予肉牛充足的營養需要,從而帶來了更高的經濟效益[2]。
我國一些肉牛龍頭企業形式多為 “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龍頭企業養殖數量少難以達到市場需要,也未能很好的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養牛業,因此龍頭企業慘淡經營,農戶也無法從中受益,產業鏈兩頭受損。
目前,從事牛業養殖的多數是年齡較大的老弱病殘者,文化素質不高,在養殖技術、疫病防控及掌控市場等方面掌握不足,技術交流和信息傳遞不夠,意識淡薄,與畜牧獸醫部門溝通較少,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薄弱,這種傳統粗放的養殖管理方式占據較大比重。國家雖然增加了對牛產業的投入,但由于資金有限,對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引種補貼等方面投入不足,養殖戶原始基本積累經驗較少,難以實現標準化規模養殖。
瀘水縣養殖戶多以分散飼養為主,區域面積大,交通不便利,因此動物防疫體系不完善,基礎設施滯后,服務功能設施不健全。養殖戶對疫病的重視程度不夠,為了最大程度地節約資金,消毒設施簡單,防疫工作難以到位,防疫人員配備不足,素質不高,設備和工作經費不足,防范監測疫病能力有限。
針對瀘水縣牛業養殖現狀,借鑒其他省份先進經驗,應該采取綜合舉措,促進養牛業有跨越式的發展。
結合牛業養殖現狀及自身實際,瀘水縣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向人民群眾積極宣傳保護和發展基礎母牛,引導養殖戶提高對基礎母牛的重視程度,正確處理市場和生產的關系,不要只圖眼前利益,外銷和屠宰基礎母牛。加大對獨龍牛基礎群、生產群、擴繁群的扶持力度,出臺相應的法規對怒江州獨有稀少牛品種進行保護。
政府財政每年每頭補貼200~500元不等,調動養殖戶飼養母牛的積極性,有效的防止養殖戶將良種母牛外銷或屠宰,這一舉措將受到養殖戶的歡迎。
制定 《瀘水縣基礎母牛保護及發展實施管理辦法》,瀘水縣政府通過籌措資金,購買較好品質的優良母牛,同時為良種母牛建立檔案給予資金補貼,積極發展良種母牛數量,畜禽免疫費用由政府相應承擔,零費用免疫,提供養殖產前、產中、產后的無償指導技術服務。瀘水縣政府建立肉牛保險制度,引導養殖戶為肉牛購買保險,一旦發生死亡事故,每戶投保母牛可以得到保險公司的賠付金額,同時當保險人在投保期間未發生賠償時,第二年續保時給予一定比例的優惠獎勵,以減輕養殖者資金投入壓力。優惠政策有效地防范了肉牛養殖風險,保護了養殖戶養殖的利益,使其利益最大化,促進瀘水縣養牛業快速發展。在尊重養殖戶自身意愿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和典型示范,讓他們相互交流,先富帶動后富,發揮資源優勢,充分調動養殖戶養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
科學養牛,掌握好母牛不同階段的飼喂,疫病防控,圍產期的保健,犢牛早期斷奶,秸稈青貯,優質牧草栽培等技術,目前瀘水縣未開展牛的人工授精技術,應主動開展和引進。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是提高肉牛養殖效益和加快標準化養殖發展的重要舉措,應做到對每頭良種母牛的生產、繁殖、疫病情況都有記錄,加快良種改良步伐,提高優良肉牛品種比重。
加強對基礎母牛重大疫情的防控和監測工作,切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瀘水縣基礎母牛健康發展。建立和完善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對養殖戶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科學養殖,切實加強瀘水縣畜牧獸醫技術隊伍建設,提高他們的素質和服務水平,指派專業畜牧獸醫人員進行跟蹤服務,提高肉牛疫病診斷和監測水平,逐步完善基層畜牧獸醫基礎設施,最大限度地減少養殖戶的損失和避免疫病發生[4]。
瀘水縣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畜禽養殖進行科學的規劃和布局,切合實際進行合理規劃,本著既有利于養殖發展,又有利于草原生態保護的原則科學規劃,科學布局。
適度規模養殖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提高畜牧經濟效益的一種發展模式。市場經濟體制下牛業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整合資源,才能有效抵御風險,實現經濟利益最佳化。
目前,瀘水縣牛業發展滯后,因此,不僅要提高廣大群眾對基礎母牛的重視程度,政府加大基礎母牛財政補貼資金,增加政府扶持力度,起草相關政策法規并付諸行動,提高基礎母牛的飼養水平,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強疫病防控監測和技術培訓,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畜禽養殖,不斷提高牛業養殖水平,向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養殖的方向不斷努力。
[1]金光忠,楊杜錄,等.甘肅省母牛養殖現狀、存在問題及保護發展建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0(17):56-57.
[2]徐康,黃曉松,李瑞生,等.云南德宏奶水牛標準化養殖現狀及發展建議[J].養殖與飼料,2010(12):98-100.
[3]唐佳男,姚晶,等.黑龍江省奶牛養殖模式現狀及發展建議[J].中國農業信息,2014(1):279-280.
[4]李會民,段玉,等.云南大理州奶業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建議[J].中國奶牛,2006(1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