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梅(云南鶴慶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671500)
鶴慶縣生豬規模養殖現狀、問題及建議
楊興梅(云南鶴慶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671500)
標準化規模養殖是鶴慶縣生豬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但在養殖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旨在分析鶴慶縣生豬標準化養殖現狀和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措施和建議,以供參考。
生豬;規模養殖;措施建議
鶴慶縣是云南省商品豬生產基地縣,也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14年全縣生豬出欄58.9萬頭,養豬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主渠道。2007年以來,把推進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作為工作重點,不斷加強科技服務,落實扶持政策,大力推廣標準化、規模化科學飼養,有效地促進了標準化規模養殖。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縣已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41個,其中年出欄商品豬300~499頭的規模場17個,年出欄商品豬500~999頭的規模場14個,年出欄商品豬1000~1999頭的規模場5個,年出欄商品豬3000頭以上的規模場5個。累計投資3460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1123萬元,養殖戶自籌2337萬元。共改、擴建標準化豬舍42800m2,新建排糞溝12300m、化糞池4000m3、堆糞區4800m2;引進良種豬1850頭;新建產床、保育欄、限位欄1360套以及水、電、路、防疫配套設施,達到了典型示范、以點帶面的目的。從發展狀況來看,標準化規模養殖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經過多年發展生豬標準化養殖,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在農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2014年與2006年相比,畜牧業產值從3.14億元增加到12.29億元,年遞增18.6%,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從45%提高到52%,生豬產值占畜牧業產值70%;生豬出欄從33.55萬頭增加到58.90萬頭,年遞增7.3%;外銷商品豬從15萬頭增加到30萬頭,外銷量位居大理州各縣前列。
通過政策拉動、項目帶動,全縣適度規模養殖場數量大幅增加,規模養殖比重快速提高。2014年出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出欄量占全縣生豬出欄總量的40%,比2006年提高20個百分點。
在已實施的41個養殖場改擴建中,豬場內排污設施與欄舍建造同時規劃、設計、建設,推廣健康生態養殖,重點推行干濕分離、干糞定點集中堆放、糞尿污水三級凈化等技術措施,糞污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養殖場及周邊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改變了人們對養豬場環境臟、亂、差固有的看法。
在實施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的同時,要求完善相應環保設施,配置常規防疫檢測設備,并建立生產管理、防疫消毒、檔案管理制度和飼養管理操作規程。在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示范帶動下,絕大多數養殖戶更加意識到標準養殖、生態養殖的諸多益處,帶動周邊農民擴大生豬養殖規模,增加社會就業,為農民增收、增效起到帶頭作用。
從總體上看,鶴慶縣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態勢良好,但是發展的理念、速度、規模、產業化水平等方面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規模養殖總量相比全省來看,總體規模較小。近年來,國家啟動實施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項目,但扶持面小,且投資額度較少,地方配套激勵機制不健全,規模養殖發展融資困難,許多養殖戶流動資金不足,得不到信貸資金的支持,缺乏后勁,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受到制約。
目前,鶴慶縣僅有1個生豬批發交易市場和1家豬肉產品小規模初級加工企業,缺乏深加工增值環節,組建的養豬專業合作社缺乏統一行業管理,合作社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缺乏,產業關聯度低,產業鏈條不長不強,抗風險能力弱,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
在生產新技術應用、防疫觀念、防疫措施落實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動物疫病隱患大。很多養殖場只重視飼養銷售而輕視管理防疫,只重視發展規模而不重視完善配套措施。有的養殖場戶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致使疫病不斷發生,大部分養殖場戶疫病防控程序不到位、質量不高,疫病風險依然存在。
當前規模化養殖場相比之下規模普遍較小,短期行為導致大部分養殖場業主重效益、輕環保,不愿在環境治理上投入更多的資金。一些養殖場糞污儲存設施和防溢流、防雨水淋濕、防惡臭等措施不完善,個別養殖場環境意識淡薄,將養殖廢棄物向水體排放、傾倒現象時有發生,對周邊環境造成沉重的壓力。隨著養殖規模化程度逐漸提高,養殖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也將越來越集中,越來越嚴重。
從業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部分養殖場的生產經營者只是借鑒傳統的經驗憑主觀意念組織生產,導致出現日糧組合不當、飼養密度不合理、購進劣質種豬、飼料、獸藥等現象。此外,養殖場普遍沒有生產記錄,或者生產記錄粗略、丟失、零散、漏記,對分析養殖場存在問題與后期統計帶來不便,對市場預測準確度低、規避風險能力差、新技術應用推廣慢,直接影響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進程。
融資是發展規模養殖的難點之一。在處理投融資上,要逐步形成養殖業主投資為主體、信貸投資為保障、財政補助為引導的多渠道投入機制。一是整合項目資源進行扶持。在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能繁母豬保險和補貼等項目的實施中,要重點用于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和改造。二是落實優惠政策。要優先審批生豬標準化規模場建場用地,對養殖用水用電給予優惠;要建立政府獎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龍頭企業、養殖場給予表彰和獎勵。三是加大銀行信貸資金的投入,嘗試成立養殖業貸款擔保公司,解決養殖業融資難題。
以豬肉產品加工增值增效帶動農戶增產增收為著力點,引進豬肉產品精深加工、規模養殖等方面的國家級或省級龍頭企業,形成完整的生豬產業鏈條,提升持續發展能力。完善市場體系建設,按照 “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和 “市場—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其在技術推廣、行業自律、市場開拓方面的作用,實現規模養殖場與市場的有效對接,規避市場風險,進一步提升產業化水平。
標準化規模養豬場因豬存欄量大,飼養密度較高,所以一定要將疫病預防放在首要位置,必須堅持發展與保護兩手抓,牢固樹立抓防疫就是抓生產、促增效的觀念,把防控工作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常抓不懈,既要重視突發疫情的控制,更要重視平穩時期的監測和預防;既要做好季節性集中防疫,更要注重因病設防,抓好程序免疫,建立長效防控機制。
突出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的原則,把生豬養殖排泄物污染防治作為標準化規模養殖的重要內容,在項目建設資金的安排和使用上,必須突出糞污的無害化處理。建立環境評價、防疫審核等養殖業準入機制;對現有規模養殖場要分別進行針對性污染整治;著力推廣種養結合、沼氣配套、有機肥加工利用、生物發酵墊料減排、使用環保飼料等綜合防治措施。
大力實施畜牧科技入場(戶)工程,切實抓好科技示范戶建設,加大培訓和新技術推廣力度,使新知識、新技術落實到養殖實踐之中,落實到每一名飼養員,并迅速獲得成效。要在現有規模養殖場戶基礎上進一步引導,促進提檔升級;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引導傳統養殖向標準化、規模化邁進。積極探索發展新型養殖模式,大力發展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從環境、設施、品種、飼養、投入品管理使用等方面實行規范化飼養和標準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