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亭
(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畜牧技術推廣中心117100)
冬季規模養豬場養殖技術
劉鶴亭
(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畜牧技術推廣中心117100)
結合規模化(適度規模)生豬養殖的現狀及特點,摸索出一套冬季實用的成功技術,從改善獸醫衛生防疫管理、提高飼管水平、規避市場波動風險及疫病風險等重要環節加以改進,切實解決了冬季生豬養殖的主要制約問題。
進出豬場(舍)更換專用制服,門口經消毒間嚴格執行足底、衣物消毒(紫外線、霧噴),每次10~20min;防疫制服每周清洗、消毒1次備用;外出歸來要講究個人衛生,洗澡、更衣、規范化衣物消毒,方可開展常規工作;禁止個人攜帶生活區物件進入豬舍,罹患感冒、呼吸道疾病時應請假療養,禁止參與豬群飼管工作;禁止外出串場(其它畜禽養殖場)及在本場留宿外來人員。
謝絕外來人員參觀、采訪豬場,盡量減少本場管理人員外出次數;本場車輛入場必須經門衛處嚴格檢查,場外實施到位的清洗、霧噴消毒(車輪、車體)之后方可入場,非特殊情況,禁止其它無關車輛、人員入場,必須進場時按規定執行場外檢查及消毒防護措施;布控防護網,嚴防犬、貓、野禽等擅闖入場。
進入冬季,高危害病毒性疾病高發,因此,規模豬場必須要設立專業的獸醫衛生室1間,由專業技術人員(資質獸醫)主管,應提前預備好足量的疫苗、消毒劑、常見病防治藥物等,以備不時之需。獸醫要指導、開展好本場豬群日常動態疫情監測,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采取 “隔離、治療、專舍飼養、整群藥物防治”等防控措施。
為補充冬季豬群抗冷應激體耗,應適當提高日糧能量水平,此時豬對能量及飼料量較平時稍增。其中,妊娠母豬宜每天增加1kg左右,生長(繁殖)旺盛期的仔豬、育肥豬、泌乳母豬等勿須限制給料量,可令其自由采食;應在原基礎配方上增加能量飼料(玉米、小麥、糙米等)10~15%,必要時再添加適量動植物脂肪飼料,以提高飼糧濃度,全面滿足豬群當前生理需要。
一是加強飼養管理,構建豬群適宜生活環境,落實好豬舍糞污、被污染墊料清理工作。二是喂料不隨意,防止投料時飼料散落及被污染,投料量要把握好 “度”,生長(繁殖)旺盛期的豬群可自由采食、不限料,但要以槽內不剩料為宜,種豬(公豬、空懷母豬)過肥對繁殖不利,投喂量以8~9成飽、維持8~9成膘情為宜。三是每天重視觀察豬群動態,包括其采食情況,精神狀態,糞便形態等,及時發現異常個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治疫情進一步擴散蔓延。四是豬舍清潔盡量減少冷水沖洗次數,尤其是孕產母豬舍、哺乳(保育)仔豬舍,可以預防發生冷應激綜合癥。比如,地面冰冷、使仔豬腹部受涼是誘發仔豬冬季腹瀉的重要原因,必須妥善做好對易感群的保護。
生豬規模養殖主要分布在廣大農業區,其中以適度規模(100~199頭)生豬養殖較為普遍,這種現狀總體表現為養殖水平(科技化程度)相對較低,資金投入較小,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不高,其抗市場風險(含疫病風險)能力也較差。因此,善于把握南方地區冬末對豬肉食品進入一個消費高峰期的有利時機,抓緊對育肥豬群實施短期優飼、快速育肥及出欄,在飼養周期達 4~5個月、體重達 80~150kg,均可果斷的一次性出欄。因為,堅持 “全進全出”管理模式,這樣除了降低養殖風險外,還對開展本場動物疫病長效防控極為有利。 “全出”后徹底清理場內污染物(糞污、墊料、用具等)并實施無害化處置,再實施消毒滅原,提高了消毒實效,加之堅持足夠的休養期(2個月以上),本場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大量被抑殺,投入下一批次生豬生產時,歷史病發病風險大大降低。
劉鶴亭(1958.12-),男,江西省人,大專,高級畜牧師,研究方向養豬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