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中 沈玉林 謝佳彬 謝紅梅(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濮院鎮農業經濟服務中心 314500)
豬丹毒的綜合防控與治療
陳全中 沈玉林 謝佳彬 謝紅梅(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濮院鎮農業經濟服務中心 314500)
豬丹毒疫病發病快,且具傳染性,一旦發生,將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且病毒蔓延會影響人畜健康安全。本文從豬丹毒疫病病理特征及病毒產生原因出發,提出加強預防是有效防控豬丹毒疫病的有效措施,及時藥物治療,可控制病毒蔓延,將有效降低養殖戶損失。
豬丹毒;防控;治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生豬養殖越來越趨于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提高了養殖效率,增加了養殖收入,但一旦發生疫病,病毒蔓延速度快、范圍大,將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損失。豬丹毒就是一種發病快,容易致死且具傳染性的二類動物疫病。該病通過病豬、帶菌豬、菌體污染飼料、水、用具、場所等傳染源,經消化道傳染給易感豬,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且多發生于2到6個月的架子豬,近年來在各地小范圍發生流行,給養殖戶帶來較大損失,嚴重威脅著養豬業的發展。
豬丹毒又俗稱 “打火印”,是由豬丹毒桿菌引發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其主要特征為高熱、急性敗血癥、皮膚疹塊(亞急性)、慢性疣狀心內膜炎及皮膚壞死與多發性非化膿性關節炎(慢性)。感染豬丹毒的病豬頭、頸、耳朵、背部皮膚淤血,出現長方形、方形、圓形等大小不等紅斑或凸起,體溫升高至41~42℃以上,拒食、嘔吐、甚至死亡。該病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傳染,也可能發生爆發性流行。
豬丹毒潛伏期一般為3~5d,春秋多發,分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種類型。
1.1.1 急性型又稱敗血型
該型最為常見,特點是突然暴發、突然死亡且死亡率較高。病豬體溫升至42℃以上(冬季一般在41℃左右),食欲減退甚至拒食、嘔吐,精神不振,行走僵直、不穩,喜臥。在耳、頸、胸、腹等處皮膚出現形大小不等、狀各異的充血性紅斑,指壓時褪色,指松后即復原。若治療不及時,大都2~3d內死亡。
1.1.2 亞急性型又稱疹塊型
此型大都7~10d可康復,也有少數病例轉為急性型死亡。病初體溫升高至41℃左右,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在胸、腹、背部等皮膚顯現界限分明、大小不等的方形、圓形、菱形等有熱感和硬感的凸起狀疹快。隨后體溫逐漸下降,病癥減輕,經7~10d后疹塊消退直至痊愈。部分病情重者疹塊形成結痂,剝落后留疤。
1.1.3 慢性型
較少單獨發生,多為急性或亞急性轉變而來,常見四肢關節炎、心內膜炎或皮膚壞死3種癥狀。四肢關炎受害關節疼痛、腫脹、后肢麻痹,行走困難、體質消瘦虛弱、喜臥;心內膜炎表現為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常會導致病豬心臟麻痹而突然死亡;皮膚壞死豬局部皮膚變黑、壞死,逐漸剝落,表皮留下光禿瘢痕。
豬丹毒疫病感染以3~12個月齡為多發,4~6個月齡的架子豬最易感染。據現有發病豬場介紹,一般發病前一晚豬群表現正常,早晨開始發病,體溫升高,皮膚出現紅斑,拒食、寒顫等,下午即有豬只死亡。若及時治療,3d左右感染豬體溫逐漸降低,食欲恢復,疹快開始消退,第四天體溫精神狀態轉好,體溫降至39℃,疹快結痂并開始脫落。鞏固治療一周,第八天左右即可恢復正常,只是皮膚殘留暗斑。
春、夏、秋3季溫度突變,特別是夏季高溫,極易導致該疫病發生。部分豬舍潮濕骯臟或棲息區墊有稻草,病毒滋生較快,豬丹毒桿菌可在稻草中存活,亦容易發生疫情。易感豬攝入糞便或遭病原污染飲水、食物,會直接導致疫病發生。病毒病感染,尤其是繁殖呼吸綜合癥和流感,不空舍消毒,連續生產,豬只轉移、混群造成應激也是豬丹毒發生的重要原因。
若飼料加水濕喂,尤其是在使用了奶類的副產品時,會加速病原體的繁殖。突然更換日糧也容易促進豬丹毒疫病的發生。
做好預防工作才是豬丹毒疫病防控中至關重要的事,也是防控豬丹毒疫病最為有效的措施。豬丹毒病是養豬業極為常見的病例,一旦發生,若死亡會導致養殖戶巨大的經濟損失,即使治療得當仍會嚴重影響到養殖生豬的品質。雖然發病復雜,但大都極易預防、治療。一是要加強宣傳,提高基層工作人員、養殖戶對豬丹毒的認識和防治意識。二是要堅持定期免疫接種,保證免疫接種注射密度達100%。春秋兩季接種豬丹毒氫氧化鈉鋁疫苗。仔豬在生后3個月左右第一次免疫,以后每6個月進行一次免疫。三是加強科學飼養教育培訓。現在農村養殖戶多以傳統方式養殖,科學化水平不高,養殖結構、規模不合理,養殖環境臟、亂、差,極易導致疫病發生,若加強科學化養殖培訓教育,提高養殖戶科學化養殖水平,提高養殖效率,促使養殖結構合理,優化養殖環境,將極大的減少豬丹毒疫病的發生,減少疫病損失。
養殖豬舍建造合理,容易排出污水、污物,通風性良好。要定期進行圈舍清掃,保證舍內清潔干燥。每周清掃一次,糞便等污物清出并做無害化處理。每月用氫氧化鈉、菌毒殺、碘消毒液或戊二醛等消毒劑徹底清掃消毒豬舍一次。本病多產生于糞便、土壤或遭污染的水源中,故須重視傳染源處理。糞便等污物一定要及時處理,且固液分離。飲水水源最好采用流動式水源,在水源中加入漂白粉或在日常飲水中定期投入0.02%的高錳酸鉀殺滅病原。
保障飼料來源安全,避免喂給發霉、變質的食物,減少奶類副產品喂食,盡量全價糧喂養。使用泔水喂養一定要煮沸消毒后使用。不要連續生產,做好空舍消毒工作。避免混群養殖,控制養殖密度。
若發生疫病應及時處理。豬丹毒具傳染性,一旦發病,要及時對病豬進行治療,隔離,清除并無害化處理病豬接觸過的棚舍、用具、糞便等,防止病毒擴散感染其他人畜,最大限度減少損失。對未病豬群也應及時消毒處理,并在飼料中添加鹽酸林可霉素或氟苯尼考粉1~2g,以達到預防保健作用。
一旦發生豬丹毒病,及時隔離,用藥物治療效果皆較好。
青霉素是豬丹毒最為敏感的藥物,按一萬單位每千克體重靜脈注射,肌內常規計量注射,一天兩次,即可有效治療豬丹毒,待體溫、食欲恢復后持續注射2~3d鞏固療效。
混合肌肉注射氨卡青霉素鈉4~15mg每千克體重,硫酸慶大霉素1.0~1.5mg每千克體重,硫酸卡那霉素10~15mg每千克體重,每天一次持續3天即可達到較好療效。
肌肉注射5%鹽酸土霉素,10~20ml每頭,每天1次連續注射3天。
豬丹毒疫病與豬瘟、豬皮炎腎病等癥表征有相似之處,應注意甄別。患豬瘟病豬常現皮膚針尖狀出血,以指壓并不褪色,腎臟、脾臟不腫大。患豬皮炎腎病綜合癥豬淋巴結異常腫大,但無出血。
豬丹毒疫病一年四季均可能發生,且發病快,易蔓延,若提早預防,及時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故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應重點加強該病預防工作。加強宣傳教育,提高防控意識,提高規范化、科學化養殖水平,做好食物、水源、糞便等消毒無害化處理工作,從根源上切斷病原體的傳播。合理規劃豬舍,保持舍內干燥通風,將有效防止疫病的發生。若發生疫情,藥物治療效果大都較好,若處理及時,可有效控制疫情,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