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廷
(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畜牧技術推廣站125001)
仔豬培育技術要點
陳金廷
(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畜牧技術推廣站125001)
仔豬培育,直接關系到養豬的經濟效益。仔豬培育技術,主要是根據仔豬生長發育快、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消化器官及機能不發達、抗病力弱的生理特點,實施科學的飼養管理。
仔豬出生重直接影響其成活率與肥育期的生長發育。出生重大的仔豬,生長快、抗病力強、成活率高、斷奶體重大、肥育效果好。一般仔豬出生重增加0.1kg,斷奶體重增加1kg,出欄體重增加10kg。
豬品種不同,仔豬出生重有明顯的差異。常見豬種仔豬出生重的順序為,杜洛克>大白>長白>國內地方豬種。
母豬妊娠后期,是仔豬生長發育最旺盛時期。懷孕81~114d內,仔豬的增重占出生重的3/4。母豬懷孕后期的營養體況還直接影響產后初乳的泌乳量;母豬飼料應保證新鮮無霉變,營養全面,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充足。每頭母豬每天采食量應達到3.5kg以上。
母豬產前1周,應做好接產準備。清掃消毒產房,準備好接生用具及分娩登記簿等。仔豬產出后,立即清除新生仔豬口中及鼻周圍的粘液,斷臍,保暖。對假死仔豬和弱小仔豬及時救護,對難產母豬及時救治。全窩仔豬產畢后及時拿走胎衣,以防母豬誤食。并對仔豬進行登記、編號。
初生仔豬具有尋找母豬乳頭的本能,并能建立穩定的條件反射。生后2~3d內應認真地訓練好仔豬固定乳頭。將體質弱小的仔豬固定在靠前的乳頭上;體重較大、體質強壯的仔豬固定在靠后的乳頭上;體況中等的仔豬固定在中間的乳頭上。初乳營養豐富而全面,且容易被仔豬消化吸收;初乳中含有鎂鹽,利于胎便排出;初乳中還含有免疫球蛋白,有助于提高仔豬抗病力。最好是12h內吃到初乳,最遲不要超過24h。
產房內溫度要達到20℃以上,尤其是寒冷季節,應采取防寒措施。產仔箱內溫度,仔豬出生1~3d,要達到32~35℃; 4~7d, 適宜溫度為 30~32℃;8~14d, 28~30℃; 15~21d, 26~28℃;22d~28d, 24~26℃ ; 29~35d, 22~24℃。在保暖的同時,要注意適宜的通風,減少舍內有害氣體,創造舒適的環境。
初生仔豬,四肢無力,行動遲鈍,尤其在寒冷季節,常喜依傍在母豬腹部或相互堆睡取暖,且睡眠很深,常會被母性差的母豬壓死,所以要加強仔豬護理。現多采用高床分娩欄或哺乳后及時將仔豬捉入產仔箱的方法解決。
仔豬容易發生礦物質缺乏,尤其對鐵銅更甚。應于仔豬生后3~7d內用硫酸亞鐵 2.5g, 硫酸銅 1g, 溶于1000ml水中,用滴管在仔豬哺乳時滴在母豬乳頭上使其吮入;或于生后7d,肌肉注射鐵鈷針劑。
提早訓練仔豬吃料是增強消化機能、增強體質、抵抗疾病、提高斷奶體重的有效措施。一般在仔豬生后7~10d,用仔豬開食料進行誘食。經過5~7d的誘食階段,仔豬逐漸學會采食飼料。補料時應注意補水,水質要新鮮清潔。1月齡仔豬已習慣吃料,采食量逐漸增大,飼喂次數為每日4~6餐,夜間加喂1餐效果更好。
傳統方法是在1月齡左右,體重7~9kg時實施閹割術。如采用4~5周齡斷奶,則在20~25日齡去勢;現在也有12~15日齡去勢者。哺乳期間去勢,有容易操作、容易恢復及肉質無腥臊異味等優點。
生長發育正常的仔豬,豬場應在1月齡左右斷奶;農戶養豬可在5~6周齡斷奶。種用或弱小仔豬適當延長哺乳時間。
并窩組群必須遵循品種、頭數、體重、體質、習性等大致相同的原則。根據欄舍面積,一般以10~15頭同住1欄為宜。
豬舍消毒是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的有效措施。每次消毒前先將圈舍清掃干凈,一般3d消毒1次。對仔豬危害最大的是腹瀉病,最常見的有仔豬紅痢、仔豬黃痢、仔豬白痢和傳染性胃腸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