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映梅(云南省祥云縣祥城鎮畜牧獸醫站 672100)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綜合防治
楊映梅(云南省祥云縣祥城鎮畜牧獸醫站 672100)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是豬的一種呼吸道傳染病,是由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引起的,具有肺炎和胸膜炎的典型癥狀和病變,急性者病死率高,慢性者常能耐過,但生長遲滯。
祥云縣2004年8月在縣種豬場確診有本病存在,經采取緊急預防后,已得到控制。然后在全縣規模養殖場推薦開展免疫防控,至發稿沒有出現該病。近年來由于規模豬場快速發展及頻繁引種,在部分規模養殖場又出現此病,通過調查,主要是這部分規模養殖場的管理者防疫意識淡薄,飼養管理差,同時該病發病初期又是零星出現,大家都誤診為感冒病或普通的肺炎病,耽誤了最佳的處理時機,導致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豬胸膜肺炎桿菌為革蘭氏陰性,呈微小至中等大小的球桿狀或桿狀菌,有時成絲狀,亦表現多形性和兩極染色,無運動性。兼性厭氧,需在CO2的氣體中生長,生長需要V因子。菌落細小,透明,粘液狀。由于葡萄球菌在生長中可合成V因子,并向外擴散到周圍培養基中,因此在綿羊鮮血瓊脂平板上先劃線接種葡萄球菌再接種本菌時,相鄰的本菌菌落生長良好,溶血更明顯,稱作 “衛星”現象。本菌為嚴格的粘膜寄生菌,在適當的條件下,致病菌可在不同器官中引起本病。
病豬和帶菌豬是本病主要傳染源,主要傳播途徑是氣源感染,病菌常通過飛沫傳播,在規模化豬場,豬群之間更易通過接觸傳播。各種年齡性別的豬都有易感性,在飼養密集,通風不良,環境潮濕的豬場易發本病。急性暴發時感染可從1個豬欄 “跳躍”到另1個豬欄, “跳躍”傳播是本病的1個重要特點。該病發病率高,死亡率差異大,主要是由飼養管理和氣候因素而定。
豬群中有1頭或數頭突然發病,在沒有明顯征兆情況下突然死亡,死前高度呼吸困難,呈犬坐或張口伸舌,肢端(口、鼻、耳、四肢)皮膚發紅,口鼻流血色帶泡沫的分泌物,往往在24~36h死亡,死亡率可高達80%以上。
同舍或不同舍的許多豬只發病,體溫40.5~41℃,心跳加快、呼吸困難、咳嗽、不食、精神沉郁,有時從鼻腔流出帶泡沫狀血樣分泌物,常在2~3天內死亡,有的可轉為慢性。在環境條件、飼養管理條件良好的情況下,也可耐過康復。
多由上述兩型轉來,無體溫反應,食欲減退,生長緩慢,料肉比降低,全身癥狀不明顯,陣咳或間隙性咳嗽,病豬不愛活動,驅趕時常掉隊,喜臥,僅在喂食時勉強爬起,個別豬可能發生關節炎、心包積液,有的轉為陷性感染,可因長途運輸后抵抗力降低而轉為急性病例。
病變主要表現在呼吸系統。最急性型病例由于死亡迅速,尸檢時無明顯性病變。急性死亡的病例,鼻腔有血性泡沫,肺炎大多兩側性,病變組織呈紫紅色,切面似肝、易碎。肺間質內充滿血色樣液體,病程在1天以上者,肺炎區出現纖維素性附著物附著于肺臟表面,并有黃色滲出物滲出。
慢性型病例,纖維素性胸膜炎明顯,肺膈葉上有大小不一的膿腫樣結節,有的呈干酪狀,胸膜有粘連區,結締組織增生明顯。
早期的組織學變化為肺組織壞死,出血,廣泛水腫和纖維性滲出為特征。急性應答之后,在壞死區周圍發生巨噬細胞浸潤和顯著纖維化,纖維素性胸膜炎是其特征。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解剖病變(胸膜炎、心包炎、纖維素性粘連)可作初步判斷為本病,確認需作細菌學或血清學診斷。
采取病死豬鼻腔或支氣管的滲出,液和肺炎病變組織,做涂片染色鏡檢,可見多形態兩極染色的革蘭氏陰性球桿菌。
初次分離用5%綿羊血瓊脂,先用表皮葡萄球菌在平血上劃十字,然后劃線接種。培養過夜后在十字線附近(提供DNA)出現小菌溶,周圍有一清晰的完全溶血帶。用這種方法可做出快速細菌學診斷。
急性病例與豬瘟、豬肺疫、豬丹毒、豬鏈球菌病進行區別診斷;慢性型的病豬要與豬喘氣病相區別。
進行預防性投藥時,選擇藥物就以本場致病菌的藥酶實驗結果為依據,不能進行藥敏實驗的豬場,可參考選用藥物。飼料中加0.06~0.08%的土霉素,或0.05%的氨芐青霉素,或0.05%的兆里霉素等,一般連用5~7d。將藥物均勻混入飼料中,不可將藥物溶水后撒在料槽中。預防用藥不可長期使用一種抗生素,最好1個季度或半年換藥1次。
病的早期用抗菌藥物治療有效,可減少死亡。青霉素為首選藥物,其次氟芐青霉素,壯觀霉素,四環素,磺胺類藥物等都敏感,一般肌肉或皮下注射,首用量要大,并且要重復給藥。
搞好舍內的清潔衛生,對豬舍內的糞便經常打掃,對地面、用具、工作服等定期消毒。飼養密度不應過大,豬舍要通風良好,冬季要防寒保暖。
選用豬傳染掛胸膜肺炎多價滅活苗,初產母豬產前60d,皮下或肌肉注射2ml;仔豬15日齡,首免皮下注射1.5ml,3~4月齡二免皮下注射1.5ml;后備豬6月齡,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1.5~2ml;生產公豬和經產母豬每年5月和11月份各免疫1次,皮下注射1.5~2ml,可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