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貴春(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塔拉鄉畜牧獸醫站 021100)
牛焦蟲病的診斷要點及防治探討
齊貴春(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塔拉鄉畜牧獸醫站 021100)
近年來隨著肉牛養殖的快速發展,牛病也逐漸增加。牛焦蟲病是一種以牛蜱為媒介傳播引起的蟲媒傳染病,為牛嚴重的寄生蟲病之一,發病后若不能及時有效治療,可能導致病牛死亡,給養牛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實踐工作中必須重視該疾病,掌握疾病的診斷要點及防治措施,以減少發病率及死亡率。
牛焦蟲病;診斷;防治
牛焦蟲病也稱為巴貝斯蟲病,是由牛蜱經吸血傳播引起的一種牛的血液原蟲病,包括雙芽焦蟲、巴貝西焦蟲和泰勒焦蟲等,病原體多寄生在水牛、黃牛和奶牛的紅細胞內,臨床癥狀有黃疸、高熱和貧血、食欲減退,泌乳停止,嚴重消瘦者會造成死亡。疾病的發生、流行與傳播媒介蜱的生長與分布有著密切關系,故本病有一定的季節性和地區性,呈發散發和地方流行,發病高峰期為7~9月份,我國各地均有發生,給畜牧業的發展造成很大損失。
牛焦蟲病是由牛巴貝斯焦蟲或牛雙芽巴貝斯焦蟲引起的,與牛的其他焦蟲相比,雙芽焦蟲為一種大型蟲體,有不同形態,如橢圓形、梨形、環形等[1,2]。其長度大于紅細胞半徑,典型形態為由尖端相連兩個梨形蟲體形成銳角,該蟲體多位于紅細胞的中部。經牛的若干種蜱進行傳播。牛、羊的紅細胞內是巴貝斯焦蟲常寄生的地方,部分犬、豬、馬屬動物也會遭受到焦蟲感染。然而該病主要危害的對象為羊、牛。牛巴貝斯焦蟲形態多樣是小型焦蟲,較常見的是犁形,多位于紅細胞邊緣,由2個蟲體以其尖端或銳角相連,少數位于中央。蜱生長發育處于變態階段,分為蟲卵、幼蟲、若蟲和成蟲,屬于吸血的體外寄生蟲。當焦蟲寄生在紅細胞中,會逐漸隨著血液吸人蜱體內而發育繁殖,之后經蜱的蟲卵傳給下代幼蜱并在其唾液細胞內發育到感染階段,幼蜱引用健康牛血時會將焦蟲接種到牛體內繼續發育繁殖,從而引起蟲病災害。
牛焦蟲病臨床癥狀有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反芻遲緩、臥地不起、體溫升高達40~41.5℃,稽留熱難退,迅速消瘦,嚴重消瘦者會造成死亡。由于紅細胞遭到大量破壞,病牛有出血點,眼結膜蒼白,黃染,糞便帶有血液或粘液,進而出現黃疸、貧血、血尿。多數病牛在疾病末期鼻孔流出黃白色泡沫狀鼻液,呼吸極度困難,精神虛弱,沉郁,常臥地不起,最終導致死亡。
解剖病死牛,血液稀薄如水,粘膜蒼白、黃染,膽囊、肝臟、脾臟腫大,瓣胃干燥且似足球狀,膀胱內可見紅色尿液充盈。
采集耳尖血液涂片用姬姆薩染色并放在1000倍顯微鏡下進行觀察,觀察結果顯示,紅細胞內有數量不等的短桿狀蟲體,該蟲體呈月牙狀。
牛全身皮下組織膠樣浸潤,有黃疸征象,漿膜、粘膜出現貧血,肝、腎部重大,脾臟腫大且質地柔軟,心內外膜有淤血性出血,膽囊腫大且充滿膽汁,心肌變形好似煮熟樣,局部淋巴結腫脹。
牛焦蟲病多流行于夏、秋兩季,呈地方性流行。然而由于該時節的牛羊營養情況都處于良好狀態,因此不會有太過明顯的癥狀。春季牛羊在進入冬季以后一旦有營養不良,很快表現臨床癥狀。部分地方感染此病的幾率為65~95%且地勢較低、易浸水的地區有更高的感染率。
牛焦蟲病的預防主要分為藥物預防、疫苗預防和滅蜱。首先,藥物預防,新引進牛或放牧牛及本地有流行的,需定期進行藥物預防,在發病季節前每隔15天使用三氮脒對牛進行一次肌肉注射,注射時根據牛的體重,以每千克體重2mg的劑量進行注射。其次,疫苗預防,近年來,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發展,目前國內外已研發出可防治本病的疫苗,國外有抗巴貝斯蟲弱毒蟲苗和分泌抗原蟲苗,國內有環形泰勒焦蟲裂殖體膠凍細胞苗,預防接種疫苗20天左右后,可產生免疫力。第三,滅蜱。通過滅蜱能夠切斷傳播環節,有效預防牛焦蟲病的流行,可將2.5%敵殺死油乳劑按1:200~250倍稀釋每隔15天對著牛體噴霧,還有部分藥物如氯氰菊酯、殘殺威、溴氰菊酯等均根據說明書規定劑量使用。在日常飼養過程中,應定期消毒,對牛圈舍內縫隙、墻面噴灑藥物滅蜱。除此之外,還可結合深翻土地、人工種草或對土壤改良等方式破壞蜱的生存條件,配合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達到消滅或控制蜱的目的。同時應注意放牧牛放牧時應避免到蜱滋生的區域,若需調動牛只,最好選擇在無蜱活動的季節,在調動前做好殺蜱的預防工作。
在牛焦蟲病的治療中需做到早診斷、早治療,一般可采用特效藥物,目前實踐中常用的牛焦蟲病特效藥物有黃色素、阿卡普林、咪唑苯脲等[3,4]。其中貝尼爾又稱為血蟲凈或三氮脒,是一種深部肌肉注射抗寄生蟲藥,為焦蟲病的高效藥物。為比較不同特效藥在牛焦蟲病中的效果,筆者總結近年來收治的病牛資料,按照用藥方案分為觀察組(10頭)、對照組(10頭)及對照組1組(10頭),給予觀察組患者牛貝尼爾治療,用5%貝尼爾注射液5mg/kg肌肉注射,連用3次,每次間隔24h。給予對照組病牛黃色素治療,具體為5%黃色素注射液,牛3.5mg/kg,控制注射速度,避免引起不良反應。給予對照1組病牛鹽酸咪唑苯脲,具體為硫酸喹淋脲1mg/kg,必要時可間隔24h用藥,采用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對牛的雙芽焦蟲病更有治療效果。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愈牛8頭,治愈率為80.0%,對照組治愈牛4頭,治愈率為40%,對照1組治愈牛有3頭,治愈率為30.0%,觀察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和對照1組,提示在牛焦蟲病治療中,使用貝尼爾可取得較好的效果。但該藥物的毒性較大,安全范圍較小,在應用過程中需注意觀察,預防不良反應。
牛焦蟲病的其他治療措施可從西醫和中醫兩個方面著手。西醫治療通常是以殺蟲為主,配合消炎、補液、強心及健脾胃等對癥輔助治療。常用的殺蟲藥有青蒿素系列、貝尼爾等,一般配合消炎、清熱解毒等藥物,如青霉素、柴胡、長效土霉素等。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還應加強飼養管理,提供優質的精料、飼草,以增強病牛抵抗力,同時避免高溫放牧及風吹雨淋,以減少治療過程中的應激反應。其次中醫治療,熟地10克、炙甘草10克、黨參10克、當歸10克、云苓10克、川穹10克、青蒿10克、枳殼10克、神曲20克、柴胡15克、白術10克、麥芽10克,水煎后候溫灌服。
若病牛癥狀嚴重,必要時可采取輸血治療方法。首先進行生物試驗,采集供體牛血100ml,間隔10~15分鐘后,采用靜脈注射方法將血液注射給病牛,由于牛反應較為遲鈍,需靜脈注射兩次。確保病牛輸血無異常反應后,分次采集供體牛血液供1500~2000ml,每次采集供體牛血液450ml左右,儲存入放有10%CaCl2抗凝劑的貯血瓶中,采集過程中,輕輕晃動貯血瓶,以避免發生凝血現象。血液采集完成后,可對病牛進行輸血操作。
牛焦蟲病是牛常見疾病中較為突出的一種,且疾病的死亡率相對較高,實踐工作中,應加強對本病的重視,及早診斷治療,根據實踐經驗,采用集中藥物治療牛焦蟲病可起到良好的預防目的,綜合效果更為明顯。同時在日常飼養中,應不去有牛蜱蟲的地方放牧,以避免受到蜱蟲傳播疾病,從而預防本病的發生。
[1]趙現彬.牛焦蟲病的綜合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10):118.
[2]馮中林,夏會秋,安國偉.一例牛焦蟲病的診治[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7,28(5):11.
[3]沈學寧,李金喜,陳書啟.一例牛焦蟲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3(3):152.
[4]烏斯曼·克熱木.牛焦蟲病的診治體會[J].農民致富之友,2014(1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