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殿霞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262200)
豬腹瀉疾病的診斷與防治
初殿霞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262200)
豬腹瀉疾病是困擾養豬場的重要疫病之一,該病的潛伏期較短,具有發病突然、傳播迅速、死亡率高等特點,可導致仔豬與幼齡豬死亡,給養殖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通常來說,氣候變化劇烈、冷熱不定、溫差較大的季節易發生豬腹瀉疾病,豬群會因環境因素變化受到嚴重刺激。同時,疫區或日齡不同的豬其發病嚴重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給防治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本文介紹了豬腹瀉病的診斷與防治方法,以供參考。
豬腹瀉疾病可根據豬的年齡、腹瀉率、腹瀉程度、糞便的酸堿度和性狀與特征性癥狀進行診斷,具體方法如下:從年齡上來看,梭菌、痢疾、大腸桿菌是導致1~2日齡仔豬發生腹瀉的主要原因,痢疾、沙門氏菌、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易導致7日齡以上仔豬發生腹瀉,傳染性胃腸炎、偽狂犬病易導致10日齡以上仔豬發生腹瀉,且多呈嚴重的水樣腹瀉;無明顯年齡限制、癥狀較輕的腹瀉多由大腸桿菌或輪狀病毒所引起;從腹瀉率來看,梭菌性腸炎易導致個體大且健壯的豬發生腹瀉,而低血糖是導致個體較小且體格較弱豬發生腹瀉的主要原因,以上兩種情況1窩中均只有少數腹瀉病例;從腹瀉程度上來看,如為爆發性且傳播迅速的腹瀉,多屬于病毒性腹瀉。如為隱性發生,傳播速度較慢,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加重,通常為細菌性或寄生蟲性腹瀉;從糞便的酸堿度來看,除病毒性腹瀉患豬的糞便呈酸性之外,其他均為堿性;從形狀上來看,水樣腹瀉多由病毒所引起,糊狀、粘狀或泡沫狀腹瀉多由細菌所引起,糊狀、灰黃色、有惡臭的糞便多為球蟲性腹瀉,糞便氣味不同的腹瀉多為傳染性胃腸炎,發生腹瀉并伴有嘔吐、口流泡沫、神經癥狀的多由狂犬病毒所引起,糞便呈黑色柏油樣多因胃潰瘍而引起,糞便呈鮮紅色則為血痢、鞭蟲。此外,依據某些特征性性狀也可對豬腹瀉病進行診斷,如嘔吐是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患豬的典型特征,輪狀和偽狂犬病毒也可見上述癥狀,豬瘟則較為少見。
輪狀病毒感染、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通常具有發病急、傳播快和死亡率高等特點,很多仔豬患病后未經治療便已死亡。因此,對于此類腹瀉,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可在當年10月至次年4月這半年內使用PED-TGE與輪狀病毒三聯滅活菌免疫,母豬應于產前1個月和半個月分別每次免疫2頭份,仔豬可通過攝取母乳獲得天然的免疫保護。豬病毒性腹瀉發病后應出現一起及時治療一起,由于抗菌及抗病毒藥物的療效均不明顯,可給予支持和對癥療法,努力增強患豬的體質和免疫力。以治療酸中毒、脫水為重點,可選用卡拉霉素、氟甲砜霉素、恩若沙星等藥物防止繼發感染
一般來說,使用疫苗免疫對豬大腸桿菌病、副傷寒的效果不佳。控制仔豬黃、白痢時應重點對產仔舍保溫除濕,及時采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治療,同時注意治療酸中毒、脫水并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紊亂。目前,豬痢疾無疫苗可用,應加強綜合防治,避免從疫區引進生豬,做好滅鼠防鼠工作,飼養時堅持全進全出。發病后可口服或注射痢菌凈,每日2次,連續使用5d。發生回腸炎時應堅持全進全出,做好消毒和滅鼠工作,加強糞便管理,盡量消除應激因素。為有效防治本病,可在飼料中加入紅霉素、泰妙菌素、青霉素等連用10d。
如為豬球蟲性腹瀉,應保持產房清潔,產前將母豬糞便清除,產房使用濃度≥50%的漂白粉消毒數小時以上,加強滅鼠工作,分娩后應對豬圈嚴格消毒,避免新生仔豬感染本病。由于7日齡仔豬是球蟲病的多發群體,可在發病前2~3d預先對其投藥,通過口服百球清(5%混懸液,劑量為20~30mg/kg)對該病進行治療,以有效殺死蟲體。如為豬鞭蟲病,應實行全進全出制度,同時做好消毒劑滅鼠工作。仔豬斷奶后應驅蟲1次,經1~2個月后再驅蟲1次。保持欄舍清潔,定期鏟除一層表土,同時進行消毒。可將敵百蟲拌入飼料喂服,3d后如病情加重可口服補液鹽與痢特靈(100mg/kg),每日1次,連服2d。按20mg/kg的劑量口服丙硫苯咪唑排蟲,同時按7.5mg/kg的劑量口服左旋咪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