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葉君(江蘇省靖江市農業(yè)委員會 214500)
春季雛雞飼喂管理與疫病防治
倪葉君(江蘇省靖江市農業(yè)委員會 214500)
春季是規(guī)模化養(yǎng)雞業(yè)育雛的關鍵季節(jié),不當的飼喂管理方式方法與缺失的疫病綜合防控措施,極易造成禽流感、非典型雞瘟、雛雞大腸桿菌病、雞球蟲病等春季常見病的高發(fā)病率。通過分析春季育雛典型的生理學特點,切合實際改進當前飼喂管理方法,并制定較為完善的疫病綜合防治方案,在堅持預防為主的前提下,可有效提高春季育雛疫病防治效果,并保障規(guī)模化養(yǎng)雞的經濟效益。
春季;雛雞;生理學特點;飼喂管理技術;疫病綜合防治;防治效果
春季是規(guī)模化雞場自繁自養(yǎng)雛雞的旺季,只有全面掌握雛雞生理特點,加強飼養(yǎng)管理、科學防控常見病,才能提高成活率,保障本場養(yǎng)殖效益。春季育雛生理學主要特點具體總結如下。
(1)21日齡以內雛雞機體體溫調節(jié)機能尚未健全,對溫差波動極為敏感,當晝夜間雞舍內溫度波動超過3~5℃,雛雞就會產生一定不適性,極可能產生冷應激綜合癥;21日齡以后隨羽翼逐漸豐滿,機體體溫接近成年雞,至42日齡以后,才具有一定的抵御外界環(huán)境溫度變化的能力。因此,雛雞出殼后至育成前所需的外界環(huán)境溫度要高于中大雞,一般適宜溫度為25~30℃。
(2)雛雞期是生長、代謝最旺盛的時期,對營養(yǎng)物質要求較高,特別是蛋白質、含硫氨基酸、礦物質元素、維生素等,必須要滿足全價日糧和飲水供應,才能確保其健康體質、增強抗病力。
(3)雛雞消化器官容積較小、消化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較弱(消化酶分泌不足),因此要少食多餐,均勻給料,飼喂容易消化的低纖維性、高能蛋白性飼料,才能適應其旺盛的生長代謝特點,減少營養(yǎng)性疾病,促進機體產生熱量,抵抗外界環(huán)境溫度波動。
(4)雛雞應激性極強,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病毒、細菌、寄生蟲)抵抗力極弱,對營養(yǎng)物質缺乏、環(huán)境污染(包括寄生蟲滋生、噪音、有害氣體、其它有毒物質等)、養(yǎng)殖環(huán)境條件突變、不當疫苗接種操作等,均可誘發(fā)應激性綜合癥。
(5)雛雞期感染各種重大疫病的病死率為最高,是養(yǎng)殖全程中重點保護對象(易感群),病毒性、細菌性、寄生蟲性、營養(yǎng)性疾病再繼發(fā)(并發(fā))感染呼吸性疾病,則病死率高達100%。
現代規(guī)模化(適度規(guī)模)養(yǎng)雞一般育雛期均選擇購買正規(guī)飼料廠家生產的肉用仔雞前期料,以針對性加入藥物飼料添加劑的產品較為實用,可有效預防各種春雛常見病;選購飼料應為破碎小顆粒料,各種營養(yǎng)全價,適合雛雞采食及消化;15~20日齡以后需換飼料時,應以前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當前待換料飼喂5~10d,再逐漸過渡到要更換飼料。
農區(qū)有豐富的飼料資源,自主配制雛雞料應滿足:飼料適口性好,易消化,新鮮優(yōu)質,顆粒大小適中;雛雞出殼后30min以內開飲,12~24h內開食,開食可用碎玉米、小米、碎米、碎小麥等,有條件的可煮至八成熟飼喂,最利于雛雞消化;1~3日齡每天(24h)喂6~8次為宜,4日齡以后日喂4~5次,夜間可補喂1次;之后逐漸改喂雛雞混合料,在飼料中可混拌一些切碎的青菜葉或新鮮牧草等,添加量10%左右,以后逐步加大喂量到占飼料總量的20~30%。如此可以充分利用農村自有資源實現就地轉化增值(增收)。
所謂 “三位一體”即 “溫度、濕度、空氣質量”三要素的合理協調控制,具體要求為:1~7日齡30~32℃,8~21日齡 28~30℃, 21~30日齡 25~28℃, 30日齡 22~25℃, 以后每周降低1~2℃,育成后維持室溫;濕度一般保持60~65%為宜,若雞舍地面(空氣)過濕可用布袋裝一些生石灰置室內吸潮,初春時節(jié)空氣濕度不足,可采取食醋液或高錳酸鉀液熏蒸的方法增加室內濕度,還可殺滅室內多量病原微生物,一舉兩得;規(guī)模化養(yǎng)雞的數量較大,雞舍內糞尿多量堆積,雞群自體產熱量大,經久密閉門窗保溫或可致形成暫時性“高溫、高濕、有害氣體超標”的不良環(huán)境,極易誘發(fā)以“雞呼吸性疾病”為主的多種常見病,因此,白天必須隨時注意檢查雞舍內溫濕度狀況及空氣質量,適時打開門窗通風換氣,必要時應采用風扇(排氣扇)縱向吹風,排出超標的水分、有害氣體等,長期維持空氣清新,飼管人員進入雞舍應無刺鼻、不適感覺為宜。
春季接雛前應準備好育雛室,重點將飼槽飲水器等用徹底沖洗干凈,再用熱堿水噴施1~3次后晾干備用;育雛室地面、墻壁用清水洗干凈,墻壁可用石灰乳粉刷,待干卻后在放入育雛籠具等,之后按福爾馬林28ml/m3、高錳酸鉀14g、水14ml進行水浴熏蒸消毒,期間可關嚴門窗12~24h后再打開門窗通風換氣;進雛前應將室溫預熱至30~32℃;20日齡以內雛雞舍消毒最好使用刺激性較小的消毒方式(石灰水澄清液、食醋熏蒸、紫外線照射等)為宜,以免刺激雛雞呼吸道粘膜,誘發(fā)呼吸道疾病;育成期雛雞(20~30日齡)舍5~7d至少消毒1次,有動態(tài)疫情發(fā)生時應整群帶雞消毒1~2次;雛雞舍衛(wèi)生打理及防疫消毒應形成制度化管理,定期清掃、沖洗、消毒,長期維持清潔、干燥、無菌、空氣質量良好的良性環(huán)境。
隨雛雞快速生長,單位面積上放養(yǎng)數量過大極易造成各種常見病交差感染、水平傳染。所以,養(yǎng)殖過程中應按照雛雞品種、日齡大小相同,個體發(fā)育基本一致的原則,以及品種飼養(yǎng)方式和雞舍結構等綜合條件進行合理調整。一般養(yǎng)殖雛雞的合理密度為: 1~4周齡20~25只/m2; 5~7周齡為10~20只/m2; 網上育雛的合理密度為1~4周齡24~28只/m2; 5~7周齡 15~20 只/m2。
春季育雛自然光照時間相對不足,約少2~5h,而合理、充足的光照時間是保障雛雞正常生理發(fā)育、強身健體的必要條件,此時最合理的光照時間為:1~3日齡實行24h光照,4~14日齡過渡到16~19h,15~20日齡以后可逐步過渡到自然光照。光照強度按每15m2的雞舍在第一周時,用一個40W的燈泡懸掛在2m高的位置,第二周開始換用25W的燈泡就可以了。
任何規(guī)模化雞場均不可避免會有一定數量的發(fā)病及死亡現象,尤其春季處于相對高發(fā)病時節(jié),因此要加強雛雞群的日常疫情動態(tài)觀測,及時挑出發(fā)病、死亡個體,實行隔離治療及規(guī)范化的無害化處理措施,可以有效預防疫情在本場(欄、舍)進一步擴散蔓延。為了優(yōu)化整群,保證良好的養(yǎng)殖效益,雛雞出殼后應經觀測、檢查,選擇其中健壯的個體,健雛一般活潑好動、腿部結實、行動敏捷、雙眼有神、臍部愈合良好;弱雛表現為羽毛污濁、精神不振、閉眼呆立、行走站立不穩(wěn)等,這類個體應果斷淘汰處置。
目前,雞病普遍表現為高度應激性、混合感染型。因此,預防控制的關鍵在于加強飼養(yǎng)管理,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盡量消除各種不良應激因子,比如:養(yǎng)殖環(huán)境不良(溫濕度不適、空氣質量惡化、場地及食源污染、體內外寄生蟲繁衍、消毒不嚴等),飼養(yǎng)管理方式方法缺陷(營養(yǎng)缺乏、飼喂方式不當、生物安全防范意識差等),不當的疫苗免疫接種操作及濫用抗生素等。
針對當前雞病混合感染、多重感染普遍存在的現象,較為實用的藥物防治方案為 “抗病毒+抗菌+對癥控制(補液、排毒、強免疫、調節(jié)電解質代謝平衡、抗心衰、補充缺乏營養(yǎng)元素等)”。筆者推薦目前較為廣譜、實用、高效的藥物防治方案為:抗病毒、強免疫增效劑(代表劑型:黃芪多糖、雙黃連、人參皂苷提取物等)+新型廣譜抗菌劑(優(yōu)選敏感制劑,如投保菌素類、復方青霉素、復方長效磺胺等)+電解多維(或補液鹽)、營養(yǎng)劑、其它增效劑等應用,可兼顧混合感染全面控制的需要,在實踐中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獸醫(yī)和養(yǎng)殖者應根據本場(雞群發(fā)病癥狀)實際情況,科學選用上述藥物,合理加減組方應用,按照 “以保健預防為主、能管理改善的就不用藥、能口服用藥就不打針、重癥病例針療加改善飼喂管理(營養(yǎng)補充)”的原則,經實踐驗證,能達到理想的綜合防治效果。
倪葉君(1977.4-),男,江蘇省靖江市人,大學本科,獸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