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正 (青海省門源縣畜牧獸醫站 810399)
門源縣發展循環生態農牧業的調查與建議
陳芳正 (青海省門源縣畜牧獸醫站 810399)
全縣轄4鎮8鄉109個行政村,農牧業人口13.12萬人;土地承包耕地面積43.7萬畝,草場承包面積276.3萬畝,涉及農牧戶10931戶。2014年,全縣農牧業總產值達10.7億元,同比增長8.4%;農牧民人均純收入8754元,增長12%。開展農牧業集約化經營的行政村覆蓋面100%,牧戶參與率60%以上,農戶參與率45%以上,耕地、草場、牲畜等主要生產資料的集約率達55%以上。實施生態畜牧業示范點村總收入4057.9萬元,增長7%;示范點人均收入1.36萬元,增長18.5%。
目前,農牧業循環經濟主要有二種模式。
利用國家農業部生態家園建設項目,探索 “種-養-沼”生產模式,全縣建成戶用沼氣池9742個,每戶飼養3頭豬或1頭牛就可維持沼氣池運轉,實現了種植、養殖、沼氣池及技術進行庭院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合理的庭院生態鏈,戶均增收1500~3000元,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消除庭院有害病菌,確保群眾身體健康。
引導養殖戶利用糧食作物秸稈來飼養,實現過腹增值,牲畜糞便綜合利用,生產沼氣,經過集中發酵、消菌,形成優良的有機肥返回農田,消除污染,形成生產的生態良性循環。引導農牧戶將生產生活廢水經過處理達標后灌溉附近農田,雞、豬糞加工有機肥料,為農民節約每年的化肥支出。
忽視了農牧業與其它行業的關系,孤立地把農牧業看成投資見效慢,富民不富縣的產業,導致農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滯后。養殖戶只顧主產品生產,追求短期增長,忽略了農牧業循環經濟主渠道——副產品 (糞便)的利用。沒有副產品的持續循環,主產品的增長就是短暫的。
全縣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尚未形成,飼草料開發利用不夠,營養搭配不合理,資源浪費大,冬春草料缺乏,機械化程度低,進而造成牧草刈割、儲藏時間過長,致使牧草品質明顯下降。
全縣缺乏會管理、善經營、懂技術的綜合性人才;缺乏多方技術支持,如養殖技術、沼氣池建設與管理技術、飼料開發與加工技術、畜產品加工技術等。
目前,全縣可利用天然草地583.2萬畝,退化草地346.95萬畝,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59.49%。人工草地占全部草地的2.4%。飼料供應緊張與浪費現象并存,年均生產農作物秸稈8.51萬噸,利用率只有41.39%。
通過宣傳活動,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自覺抵制浪費行為,把節能、節水、節糧及糞污治理逐步變成每個公民的自覺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把發展循環經濟理念貫穿到各項農牧業工作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成立循環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職能部門組成的常設性工作機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目標考核體系,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扎實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重點圍繞農牧業產業,拉長產業鏈條,優化產品結構,促進生產環節間的共生耦合,協調發展,編制符合全縣實際的循環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
以公司為依托,搞自動化飼養、清潔化生產,食品標準化加工、安全化生產,形成生態產業化綜合經營模式,形成以 “原料—產品—廢物”為主的動脈產業和以 “廢物—再生—產品”為主的靜脈產業相結合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