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文強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王民農牧技術服務中心756299)
癀的辨證施治
靳文強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王民農牧技術服務中心756299)
癀是指局部腫脹而言,一般軟腫而不痛,用針刺破有黃水。癀是中醫內、外科疾病的一大類,全身可發,多因積熱而生,治療多用苦寒之劑;但也有的是由于身體虛弱,水濕停聚而引起,治療則應用溫補、燥濕、利尿之劑。現就癀的辯證施治談點粗淺體會,誠望斧正。
《元亨療馬集》中說: “牧養太盛、膘肥肉重,多立少騎,谷料熱毒積于腸內,敗血淤汗隱注肌膚,春不抽六脈之血,夏不灌清涼之藥,以致血氣太盛,熱注三焦,到令周身發生癰腫”。這就是說暑熱、濕毒侵害,是造成癀證的原因之一。其病理過程是:“癀者,氣之壯也,氣壯使血而離經絡,血離經絡益于膚腠,膚腠郁而血淤,血淤者而化為黃水”。
毒蛇、蚊蟲咬傷;打、踢、擦、刺等機械性創傷;物理的高熱、寒冷;化學的強酸、強堿刺激。引起肌體損傷發炎,致使炎性滲出物積于組織間隙形成腫脹,有的因細菌感染,形成腫脹,也可生癀。
家畜體質虛弱,久居濕地,外感風寒,勞役過度等,使寒濕侵于腎、脾、肺等臟腑,各臟腑功能不能正常發揮,水濕泛濫,流溢膚腠,而發生腫脹,也可生成癀。
我國古代獸醫書籍中有 “三十六癀”的記載,并根據其治療的難易,又分出惡癀十二種,列為不治之癥。把除惡癀以外的二十四種癀列為可治或易治之癥。這里介紹幾種常見的癀癥。
發生于肚底,分為濕熱型和脾虛型。
2.1.1 濕熱型
腫勢發展快,初如碗口,后如筲箕,嚴重者腫至前胸和會陰,腫脹界限不明,不熱不痛,指壓留痕,刺破流出淡黃色或淡紅色水液,患畜食欲減少,相似于現代獸醫學中稱的腹下水腫。以清熱利濕,散淤消腫為治則。方用加味消黃散:大黃、黃藥子、白藥子、玄參、生地各45g,黃柏、知母、瓜萎、桅子、郁金各30g,芒硝75g,甘草20g,共研末,開水沖調,候溫入雞蛋清4個灌服。
2.1.2 脾虛型
腫勢發展慢,腹下逐漸增大。患畜瘦弱,耳、鼻、四肢發涼,舌津滑利,近似于現代獸醫學中的營養性水腫。以健脾利水為治則。方用實脾飲:茯苓、白術、木瓜、木香、大腹皮、草豆蔻、厚樸各45g,生姜、炮干姜、甘草、炮附子各15g,大棗20枚為引,研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
發生于胸部,近似現代獸醫學中的胸腫。可分為熱毒性和心血不足性兩種。
2.2.1 熱毒性胸癀
多因勞役過度,夏盛熱邪,熱毒積于心肺,氣血妄行經絡,郁結而腫脹,腫部先稍硬,微熱微痛,繼而擴大變軟無痛,針刺流出黃水。患畜精神差,飲食減少。以清熱解毒、祛淤消腫為治則。方用加味消黃散同上內服。
2.2.2 心血不足性胸癀
多發生于瘦弱病畜,臨床表現畜體消瘦,眼結膜、口粘膜淡白,舌質軟、腫脹發展較慢,逐步擴大,不熱不痛。以補益氣血,利水滲濕為治則。方用加味八珍散:熟地、當歸、白芍、川芎、黨參、白術、茯苓、山藥、豬苓各45g,陳皮、蒼術、澤瀉各30g,甘草20g,研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
現代醫學稱之為過敏性皮炎或蕁麻診。因勞役過重,外出風邪,外郵當風,心肺熱極,熱注三焦,氣血相凝,郁結而成。癥見皮膚瘙癢,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游走不定的圓形、扁平疹塊,多密集存在,有時可連成一片;口色鮮紅、此病來勢急,但消散也快。以疏風清熱,涼血解毒為治則。方用加味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茯苓、生地、元參各45g,桔梗、枳殼各30g,蟬蛻、薄荷、甘草各20g,研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
(1)在獸醫臨床上,應首先問明癀的致病原因,查看患畜證候,辯明虛實。對濕熱性肚底癀、熱毒性胸癀、嗓癀、陽腎癀等應該用清熱解毒的苦寒藥,如加味消黃散等。然而,對脾虛性肚底癀,心血不足性胸癀,就應該用溫補之劑,如實脾飲,加味八珍散等。陰腎癀也應該用溫補之劑,如暖腎散等,其方劑中就有肉桂、茴香等辛溫之藥。
(2)在八綱辯證中,上述溫熱性肚底癀,熱毒性胸癀,陽腎癀,嗓癀屬熱癥,也可謂之實證;陰腎癀屬寒癥,脾虛性肚底癀,心血不足性胸癀屬虛證。因此,在診治癀癥時,即要了解病因,又要重視發生部位,注意病畜體質強弱,通過病因,病性辯證,對癥下藥,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