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言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262200)
禽病防控熱點問題探析
劉培言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262200)
近年來,我國養禽業的發展速度很快,但禽流感、新城疫等疾病仍呈高發態勢,防控形勢較為嚴峻。以往流行的大腸桿菌病、沙門菌病、傳染性支氣管炎等傳統疾病并未有效根除,而一些新病通過品種引進等途徑也傳入我國,導致禽類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經濟損失巨大。在這種情況下,認清當前禽病防控形勢和禽病流行動態,探討禽病防控出路已成為從業人員的迫切需求。本文介紹了禽病防控中備受關注的幾大熱點問題,以供參考。
如感染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雛雞和商品肉雞發病后有較典型的臨床表現,死亡率較高,剖檢可見肝、脾、腎、腺胃、腸道、胰腺、心冠及腹部脂肪有出血性變化。育成雞發病后表現通常不典型,病雞死亡率可達50%以上,剖檢可見其腎臟腫大,胰腺壞死,部分病雞會出現神經癥狀,除此之外可偶見其他臟器的出血性變化。產蛋雞發病后可有產蛋下降、死亡等表現,剖檢可見卵泡變形、壞死、萎縮,輸卵管和子宮內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性分泌物。如感染H9N2亞型禽流感,雛雞和商品肉雞多表現為呼吸道癥狀,出現一系列繼發感染,剖檢可見氣管有粘液,繼發或并發可形成支氣管干酪樣栓塞。產蛋雞的死亡率較低,常有輕微的呼吸道癥狀,采食量和產蛋下降,剖檢可見病雞的喉頭氣管有輕度出血,輸卵管和子宮內有分泌物,常并發卵黃性腹膜炎。
如為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10日齡左右的蛋雞和種雞可進行初免,其后于30日齡、開產前、36周左右和換羽雞開產前應分別進行一次免疫,進口祖代雞首免可盡可能提前 (可于1~3d進行)。疾病流行時可對10日齡左右商品肉雞進行免疫。在基本免疫程序中45日齡左右應進行免疫效果檢測,如檢測結果顯示抗體未明顯上升,應及時補免。在診斷方面,由于感染后雞只的死亡率較高且死亡較快,通過抗體檢測診斷的難度較大,此時應結合其臨床表現開展變異株抗體檢測,為診斷提供指導。此外,還應做好流通領域管理,密切監測生產中流行毒株的變化情況。如為H9N2亞型禽流感,其基本免疫程序可參照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免疫進行,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對免疫抗體尚不具備足夠保護力的15~25日齡雛雞進行隔離防護。
健康養殖是一種綠色生產理念,其主要目的是保障飼養動物、飼養人員和禽產品消費者的健康,對于推動禽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垂直傳播疾病、中毒、營養不良和傳染病是影響禽類健康養殖的主要因素,前三種的控制難度不大,但傳染病防控較為棘手,首先應認識到空氣質量對于健康養雞的重要性,要采取措施改善雞舍的空氣質量,做到“短時間大劑量”通風。其次,還要做好預防免疫工作,養殖場需制定詳細的免疫標準并確保嚴格執行,以保證良好的免疫效果。此外要實現健康養殖,必須要認識到 “養”、 “放”的重要性,把 “養”放在第一位。 “三種營養素”應供給充分,同時雞場建設實現標準化,實行統一管理,做到全進全出。
生物安全在規模養殖中十分重要,建立系統的生物安全體系對于養禽業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目前我國養禽業普遍存在飼養密集、活禽運輸和人畜混居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執行生物安全的難度。
目前,我國養雞業的生產水平與十年前相比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傳染病增多、防治形勢日趨復雜以及免疫項目和次數過多,導致診療難度增大等,在一定程度上給雞的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帶來了負面影響。具體來說,在規模化養殖的生物安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隱患:其一,養殖業自身存在的問題為疫病流行創造了條件。當前,在禽類養殖中存在模式多樣化、當街宰殺畜禽、人畜混居、發病后處理和飼養管理不當等諸多問題,導致養殖效率低下。其二,種禽群。當前,我國種雞養殖業良莠不齊,未實施全進全出,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現象較多,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和人工感染問題較多,免疫失敗比較常見。第三,疫苗。我國SPF蛋的數量嚴重不足,質量問題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