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孝安(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黎溪區中廠鄉畜牧獸醫站 615141)
陳宏(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黎溪區普隆鄉畜牧獸醫站 615141)
鄧興菊(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畜牧局科教站 615100)
會理縣仔豬白肌病調查及綜合防治
趙孝安(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黎溪區中廠鄉畜牧獸醫站 615141)
陳宏(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黎溪區普隆鄉畜牧獸醫站 615141)
鄧興菊(四川省涼山州會理縣畜牧局科教站 615100)
結合會理縣多家適度規模養豬場調研發現,當前仔豬白肌病常伴發仔豬水腫腹瀉綜合癥等,危害性顯著增大?;趯Ρ静×餍鞋F狀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掌握了較為準確的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特點,爭取早期鑒別診斷、及時開展有效的綜合防治,達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規避了本病對仔豬的嚴重危害性,切實地保障了豬場自繁自養的經濟效益。
仔豬白肌??;生物地質化學性疾病;綜合防治;會理縣
會理縣是四川省生豬調出大縣之一,在有利的政策扶持支撐下,大量規模養豬場(戶)應時而生,如何提高能繁母豬綜合生產性能和仔豬的成活率、壯仔率,是豬場盈利的關鍵。筆者結合會理縣多家規模養豬場(戶)調研發現:近年仔豬白肌病確診病例居高不下,部分豬場發病及死亡率達20~30%,并多見伴發仔豬水腫腹瀉綜合癥,則病死率高達80~90%。本病是豬的一種營養代謝病,主要是由于缺硒和某些維生素(VE)所致。本病對斷奶前后仔豬危害極大,發病率、死亡率相對較高,低齡發病仔豬病死率高達30~50%左右,育成以后的育肥豬較少發病、癥狀較輕。本病典型特點是發病仔豬骨骼肌、心肌、肝臟變性和壞死以及產生滲出性物質等。據相關報道,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屬于一種生物地質化學性疾病,在國內約有2/3的國土面積缺硒,四川也是缺硒地區,會理縣近年頻發仔豬白肌病,就證明了會理縣土壤、作物中含硒量極低,同時當前飼料源中硒(Se)和VE含量不足,再加之飼養管理不善、豬場獸醫衛生防疫及消毒措施落實不到位、各種不良應激因素誘導等,致使本病在各大豬場呈高發態勢。
本病發病仔豬主要表現為:肌營養嚴重不良,皮膚表現嚴重的貧血、蒼白狀,以骨骼肌、心肌纖維以及肝組織等變性、壞死為主要特征。其中,以1~3月齡仔豬最多發,較集中發病于初春(2~5月)、冬末時節。按照病情的輕重緩急程度,可將本病劃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慢性型,各型在臨床上有一定的差異性表現,具體總結為:①急性型。癥見發病仔豬無任何先驅征兆而突然發病死亡。有時可見患豬有精神萎頓或厭食現象,興奮不安,呼吸及心搏頻數,一般經10~30min窒息而死。此型多發于同群中生長快速、發育良好的健壯仔豬。②亞急性型。表現為精神沉郁,飲食欲衰減或廢絕,常見不同程度下痢或嘔吐、腹瀉,心跳加快,心律不齊,呼吸較困難,全身肌肉弛緩乏力,虛弱嗜睡,極少活動,驅趕使之勉強行走,可見運動失調,步態強拘、軀體搖晃、運動障礙等。體溫檢查一般無明顯變化,若發生繼發感染時,就可能出現體溫急劇升高(40.5~41.5℃),此時多數病豬會產生不同程度腹瀉癥狀。③慢性型。一般多由前兩型轉化而來,患豬生長發育滯緩或完全停止,飲食欲時好時壞,精神不振,皮膚呈蒼白、貧血狀,長期營養不良,機體逐漸消瘦,肢體無力,行走時步態搖晃,扎堆嗜睡,畏寒顫抖等。少數重癥病例前肢或后肢不能站立,起立和行走較困難,常呈前肢跪下或呈犬坐姿勢。病程繼續發展則會致四肢麻痹,長期臥地不起,常并發頑固性腹瀉,尿液血紅蛋白尿含量升高(血尿)。另外,也會出現局部組織水腫、黃疸等癥狀。
剖解本病致死病例,主要病變部位在骨骼肌、心肌和肝臟。骨骼肌中以背腰、臀、腿肌變化最明顯,呈雙側對稱性;骨骼肌蒼白似熟肉或魚肉狀,有灰白或黃白色條紋或斑塊狀混濁的變性、壞死區;病變肌肉組織水腫、脆弱易裂;心臟膨大、心室擴張,心肌弛緩、變薄,心內膜下可見心肌呈灰白色或黃白色條紋或斑塊,心內膜隆起或下陷,心內、外膜不同程度出血,心包積液;肝臟腫大,切面帶檳榔樣花紋,通常稱為檳榔肝或花肝;腎腫大及充血,腎實質有出血點和灰色病灶;肝臟營養不良,急性病例可見肝的正常小葉和紅色出血性壞死小葉及白色或淡黃色小葉發生粘連,形成彩色花斑狀外觀,發病小葉孤立成點或粘連成一片,且有再生肝組織隆起,使肝表面呈粗糙不平;慢性病例的出血部位呈暗紅色至紅褐色,壞死部位明顯萎縮,結締組織增生,形成色變瘢痕,肝表面凹凸不平。
本病診斷的幾點重要依據為:①發病季節及發病日齡。相對集中發病于2~5月份、1~3月齡以內仔豬,常呈地方性散發。②典型臨床特征。肌營養嚴重不良,骨骼肌組織變性,患豬普遍表現運動機能障礙;剖解病理變化見骨骼?。ū逞?、臀、腿?。┦旎⑺沙?、色變、形變等,以及心臟腫大。③日糧營養分析。再結合當前使用的飼料營養成分檢測、分析,發現其中的硒、鐵、VE等明顯不達標。結合這三大指標,即可確診為本病。
首先是抓好源頭控制。加強妊娠母豬飼養管理,確保其日糧中蛋白、能量物質、微量元素(硒、鐵、鈣、磷、維生素等)等重要營養物質含量達標、配比合理,以此促進母豬產后正常、足量泌乳,營養豐富的母乳喂養可以有效降低本病發生率。其次是病史區、病史場主動補硒。筆者建議養殖戶于仔豬出生后第3~5d,應針對性給仔豬補充“鐵硒合劑(代表劑型:富鐵力,肌注)”,因為“鐵、硒”同補互補效果最好,能有效預防本病及新生仔豬貧血癥、仔豬水腫腹瀉綜合癥。20日齡以后逐步開始補喂飼料,此時仔豬料中Se、Fe、VE等應結合當前實際情況按需、酌量添加。一些豬場直接購買成品顆粒飼料,就應重視調查、分析飼料中Se、Fe含量是否達標。鑒于維生素類物質在常溫條件下極易降解、實效,因此,若發現飼料中VE含量不足時,最好針對性現配現喂。第三是消除各種疾病誘導因子,降低發病率。主要是強化飼養管理,從妊娠母豬的科學飼養入手,保障最高的仔豬成活率、壯仔率,就能從源頭上降低本病發生率;新生仔豬出生1~3d內務必確保其全數吃足初乳,尤其多胎產弱仔應實施人工哺乳、寄養等,嚴防因營養缺乏而誘發本病;構建良性的養殖環境,仔豬舍務必要滿足“清潔、干燥、無菌、空氣質量良好(通風良好)”等要素,特別是要保障適宜的溫濕度(20日齡以內仔豬最適宜溫度為28~30℃、相對濕度65%左右,20~40日齡以內仔豬最適宜溫度25~28℃、相對濕度65%左右,40日齡以后逐漸適應常溫環境)控制,才能有效預防本病及仔豬腹瀉綜合癥等常見病。
經確診為本病的患豬,優選對癥控制劑“0.1%亞硒酸鈉注射液”,每頭仔豬頸部肌注2~4ml,必要時間隔2~3d后重復用藥1~2次。要注意應用本藥品時濃度不宜超過0.2%,劑量過大可能導致中毒,最好少量、多次用藥較為安全。發病豬場開展整群防治,筆者推薦“亞硒酸鈉VE粉(東方獸藥有限公司)”,按照藥物標簽說明指導的用法用量使用,拌料投喂,連喂5~10d,防治效果頗佳。
趙孝安(1968.11-),男,四川省人,大專,助理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檢測與防控;動物性食品安全生產;動物病原學與免疫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