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玲
(寧夏西吉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756299)
試論動物寄生蟲病的危害與防控措施
安玉玲
(寧夏西吉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756299)
寄生蟲病的傳播和流行,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三個基本環節,切斷或控制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就可以有效地防治寄生蟲病的發生和流行。此外,寄生蟲病的傳播和流行,還受到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傳染源通常是指寄生有某種寄生蟲的終末宿主、中間宿主、補充宿主、保蟲宿主、帶蟲宿主及貯藏宿主等。病原體(蟲卵、幼蟲、蟲體)通過這些宿主的血、糞及其它分泌物、排泄物不斷排到體外,污染外界環境,然后經過發育,經一定方式或途徑侵入易感動物,造成感染。
來自傳染源的病原體,經一定方式侵入易感動物所經過的途徑。寄生蟲感染宿主的主要途徑如下。
(1)經口吃入感染。即寄生蟲通過易感動物采食、飲水,經口腔進入宿主體內的感染方式。
(2)經皮膚感染。即寄生蟲通過易感動物的皮膚進入宿主體內的感染方式。
(3)接觸感染。即寄生蟲通過宿主之間互相:自接觸或通過用具、人員等間接接觸,在易感動物之間傳播流行。屬于這種傳播方式的主要是一些外寄生蟲。
(4)經節肢動物感染。即寄生蟲通過節肢動物叮咬、吸血而傳給易感動物的方式。
(5)經胎盤感染。即寄生蟲通過胎盤由母體感染給胎兒的方式。
(6)自體感染。某寄生蟲通過胎盤產生的蟲卵或幼蟲不需要排到宿主體外,即可使原宿主再次遭受感染,這種感染方式稱為自身感染。
是指某種寄生蟲可以感染、寄生的動物。
包括氣候條件,如溫度、濕度、光照、年降水量、土壤酸堿度等;地理條件。氣候和地理不同必將影響到植被和動物區系的不同,后者又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寄生蟲的分布及寄生蟲病的傳播與流行。
包括社會制度、經濟狀況、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及家畜的飼養管理條件等。社會因素對寄生蟲病傳播和流行的基本環節和自然因素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寄生蟲侵入宿主或在宿主體內移行、寄生時,對宿主是一種“生物刺激物”,是有害的,其影響也是多方面的,但由于各種寄生蟲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寄生部位等不同,因而對宿主的致病作用和危害程度也不同。
吸血昆蟲叮咬,或寄生蟲侵入宿主機體之后,在移行過程中和在特定寄生部位的機械性刺激,可使宿主的器官、組織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創傷、發炎、出血、腫脹、堵塞、擠壓、萎縮、穿孔和破裂等。
寄生蟲常以經中吃入或由體表吸收的方式,把宿主的營養物質變為蟲體自身的營養,有的則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或淋巴液作為營養,造成宿主的營養不良、消瘦、貧血、抗病力和生產性能降低等。
寄生蟲在生長、發育和繁殖過程中產生的分泌物、代謝物、脫鞘液和死亡崩解產物等,可對宿主產生輕重程度不同的局部性或全身性毒性作用,尤其對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的毒害作用較為嚴重。
寄生蟲不僅本身對宿主有害,還可在侵害宿主時,將某些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和原蟲等直接帶入宿主體內,或為其他病原體的侵入創造條件,使宿主遭受感染而發病。
寄生蟲病的防治是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它的發生和傳播同環境衛生、動物飼養衛生、飼養管理制度、人的衛生習慣等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只有認真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收到成效。
按照寄生蟲的流行規律,在計劃的時間內用藥物驅除或殺滅寄生蟲。
殺滅外界環境的病原體,包括蟲卵、幼蟲、成蟲等,防止外界環境被病原體污染;同時,殺滅寄生蟲的傳播媒介和無經濟價值的中間宿主,防止其傳播疾病。
科學飼養,飼喂全價、優質飼料,增強動物體質;人工免疫接種等;加強飼養管理,防止飼料、飲水、用具等被病原體污染;在動物體上噴灑殺蟲劑、驅避劑,防止吸血昆蟲叮咬等。保護易感動物是指提高動物抵抗寄生蟲感染的能力和減少動物接觸病原體免遭寄生蟲侵襲的一些措施。
安玉玲(1975-)女,大學本科,獸醫師,長期從事動物疾病預防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