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功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畜牧獸醫局 256100)
獸用抗生素耐藥性產生機理及控制對策
張元功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畜牧獸醫局 256100)
抗生素通過影響細菌核酸的合成、抑制核糖體的功能、抑制細胞壁的合成及葉酸的代謝等方式起到抑菌、殺菌的效果。細菌則針對抗生素的耐藥機制采取遺傳學機制和生化機制的方式加以應對。本文主要就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機理及控制對策進行簡單的闡述。
耐藥性;產生機理;控制對策
隨著我國養殖業向集約化、規模化飼養方式的轉變,我國在畜禽養殖過程中對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增多。雖然,抗生素在控制疫病的發生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也使細菌產生了耐藥性,給畜禽的疫病防治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了解細菌耐藥性產生機理,制定控制對策對畜禽的疫病防治工作意義重大。
通過細菌先天固有的耐藥特性和染色體突變的方式進行對抗。
1.1.1 固有耐藥
細菌自身染色體基因通過天然或基因突變的方式而代代相傳的天然耐藥性。細菌通過染色體遺傳基因發生突變,菌體經突變后的變異株對抗生素產生耐藥,但是,一般突變率很低。
1.1.2 染色體突變
突變可發生于脫氧核糖核酸分子。
1.2.1 酶產生的滅活作用
細菌通過接觸抗生素后,自身產生相應的滅活酶分解抗生素,這是細菌進行的一種自動調控作用。例如,β-內酰胺類藥物中的β-內酰胺類環為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的活性部位,一旦被β-內酰胺酶水解就將失去抗菌活性。
1.2.2 抗生素的泵出
細菌將進入細胞的抗生素快速泵出,其泵出速度遠遠快于流入速度。例如,細菌對抗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的流出泵機制,就是細菌的細胞膜對抗生素的通透性降低或者將抗生素從菌體內泵出的機制,使菌體內抗生素的量減少而產生耐藥。
1.2.3 產生新靶蛋白
細菌通過產生抵抗抗生素抑制作用的替代性靶蛋白與抗生素結合,使得細菌通過選擇得以幸存,替代性酶使抗生素的作用繞道而過。例如,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的作用靶位為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 由于PBPs發生了改變,使之與這類抗菌藥物的親和力降低,產生耐藥性。
對使用抗生素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和體系,嚴格執行和區分處方藥與非處方藥;禁止或限制在動物中使用人用的抗生素;監測抗生素耐藥性流行情況。嚴格消毒隔離制度,防止耐藥菌交叉感染。
要根據細菌耐藥機制開發新藥,加大科研力度,從多方面入手提高藥物的開發效率,或者對老藥新用與改進現有制劑,同時加大抗菌疫苗的開發與應用。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控制菌體外排基因、提高阻遏蛋白水平、調控外排基因的表達,并利用細菌種群的完整基因組序列,系統地尋找或識別新的殺菌靶位。
合理使用抗生素,減少抗生素使用量,在應用抗生素前做好病原學的檢查,嚴格掌握用藥的適應證及用藥劑量。
獸醫應指導養殖戶正確使用抗生素,提高養殖戶對抗生素藥物的認識水平,避免濫用抗生素而造成不良后果。
總而言之,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獸用抗生素在預防、治療動物疫病、控制傳染性疾病傳播等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在養殖過程中所處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養殖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之而來的細菌耐藥問題也日益突出,給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治療、控制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因此,獸醫工作者應對抗生素的作用原理及細菌的耐藥機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生產實踐工作中有的放矢,幫助我們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并有針對性地開發新的抗菌藥物,以減少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更好地發揮抗生素在預防、治療、控制傳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為動物的生長提供更好的環境和動物福利,為畜牧業的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