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莉 李軍(河南省信陽農林學院 464000)
肉牛育肥核心技術探討
湯莉 李軍(河南省信陽農林學院 464000)
我國肉牛育肥模式大體有3種:6個月以內的短期育肥模式和6個月以上、12個月以下的中期育肥模式以及12個月以上、20個月以下的長期育肥模式[1]。飼養肉牛,養殖散戶都想養大型肉牛或者是采用國外肉牛改良我國本地黃牛,少用料,使牛長得快,多長肉,即有較高的飼料報酬,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筆者擬通過本文闡述肉牛育肥中具體核心技術。
母牛養殖最理想的產犢間隔是一年一胎,是發展養牛業的物質基礎,自繁自養比從市場上買牛育肥成本低得多,效益好。母牛產母牛,增加繁殖母牛數量,使繁殖母牛比例提高;母牛產下公犢,1歲半至2歲即可育肥出欄,增加肉牛出欄率,能顯著提高養牛經濟效益。既擴大養牛生產規模,又可避免牛傳染性疾病的傳入。但在自繁自養育肥肉牛需要注意幾個方面:選擇優良的父本;加強孕牛的飼養管理;狠抓犢牛斷奶體質;強化后期肉牛催肥[2]。
目前,由于散戶飼養粗放,基本談不上什么管理,使得一些地方牛品種退化嚴重,生長速度慢,育肥周期長,體形小,體型也不好,產肉性能低,經濟收入少,已制約著養牛業的發展。廣大研究者提倡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采用夏洛來等國外專用肉牛品種凍精,雜交改良當地黃牛,雜交后代牛吃料少,長得快,出肉多。18個月齡雜交肉牛體重可達300kg左右,比同齡黃牛提高50%以上,能充分發揮牛的雜交優勢,經濟效益十分顯著。但曹兵海等(2007)認為肉牛育肥不僅要提高產肉量,還要提高肉質,可以更好地提高經濟效益。對于優良的地方品種,可采用“以用促保”,例如用魯西牛公牛回交被利木贊牛雜交的魯西黃牛后代進行橫交選育[3]。二者為我國肉牛改良方向提供了重要思路。
牛是食草動物,消化利用粗纖維能力比其他畜禽都高,能充分利用農副產品秸稈飼料和糟渣類。但秸稈飼料質地粗硬,質量太差,尤其冬春季長期喂,易發生消化障礙病,是一種粗放傳統的落后喂法。應喂優質青干草,如用秸稈粗飼料,須合理利用,應經過青貯、氨化或微貯喂牛。國內外大量研究證實,喂牛5kg青貯玉米秸或4kg氨化麥秸,可頂1kg精料。即利用了秸稈,價格低廉,降低了成本,又增加營養,兩全齊美,效果甚好。
現在仍有養牛戶沿用落后的老辦法喂牛,即有啥喂啥,多有多喂,少有少喂,饑一頓飽一頓,饑飽無度,喂牛的飼料單一,搭配不合理,營養不全面,牛吃不適口,挑挑揀揀,吃一半丟一半,浪費草料大,不上膘,營養缺乏病多。解決的辦法是喂全價配合飼料。因為沒有一種飼料能包含牛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因此,要求飼料品種多,至少在6種以上,以互為補充營養,牛愛吃,保證牛營養的需要長得快、健康,既防止營養缺乏病,又克服了挑食浪費飼料的毛病,減少耗料,降低養牛成本,增加了效益。但要現配現喂,保持新鮮,防止冷天凍結和熱天酸敗。
飼養肉牛,只有在滿足牛維持機休消耗養料的前提下,剩余的營養才能轉變為脂肪儲存在牛體各部,而使其增膘長重。如所供營養不足,除維持自身消耗沒有剩余營養,牛自然就不能增膘長重。特別在饑餓條件下,還要動用體內脂肪營養來維持消耗。如恢復營養水平,雖生長發育和臟器不能補償,但在體重方面還可部分得到補償,但受阻時間越長,營養越低,年齡越小越嚴重,其補償也越不易。供給肉牛的營養條件,按營養水平的高低,大體可分為極高、高、中、低型。如肉用犢牛營養永平,按高(斷奶前)-高(斷奶后)型飼養,牛體增重最快;如按中(放牧加補料2.5kg,干草7.5kg,百日平均日增重0.756kg)-高(放牧加補料2.5kg,干草自由采食,百日平均日增重0.950kg)型飼養,最為經濟;如舍飼強度肥育,喂精料(混合精料)4.5~5.5kg,干草15kg,80d平均日增重1.473kg,肥育效果最好;最次的育肥方法是由高-中型,或由中-低(放牧加補料,精料1kg,干草5kg,百日平均日增重只有0.208kg)型飼養,肥育效果差,經濟效益低,是不可取的。
飼養到位了,如果不加強育肥管理一樣不能取得好的育肥效果。
在大多數牛肉生產國,都把公牛閹割后再育肥,這是因為公牛暴躁兇悍,在育肥過程中經常傷害飼養人員,損壞牛舍和設備、相互之間格斗;而且公牛肉品質不如閹公牛好,主要表現為牛肉嫩度差、肉色暗淡、質地粗糙、質量等級低、剝皮困難等[4]。根據近年來的研究資料表明:2歲前采取公牛育肥,則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飼料報酬高;2歲以上的公牛,宜去勢后育肥,否則不便管理,會影響胴體品質[5]。赫洪生(1996)試驗表明:在4個月的育肥期里,幼齡公牛組的平均增重比幼齡閹牛組提高14.2%,飼料利用率提高10.5%。利用幼齡公牛進行快速育肥,可比閹牛育肥顯著增加牛肉產量,提高經濟效益[6]。印證了這一觀點,因此,肉牛育肥時是否去勢取決于育肥牛的年齡大小及出欄年齡。
散戶在肉牛育肥中,往往存在忽略此問題,放牧育肥時,公母在一起,強弱在一起,導致育肥效果差,無法進行有效管理;即便舍飼育肥中,也有不少養殖戶存在所有牛養在一欄,喂相同飼料,配方也一模一樣,而且配方來源于牛源場、別的養殖戶告知、網絡查詢等,均不具有科學性。應該按品種、體重、年齡、性別、營養狀況等進行有效分群,滿足不同牛的不同營養需求及管理措施。
育肥方式可分為:舍飼育肥、放牧育肥和混合育肥,應根據不同的飼草飼料資源、放牧場的大小及植被分布情況來進行合理選擇,否則會造成成本增大,效益下降或者牛生長發育慢,影響育肥效果。育肥最好的季節是晚春、夏末及秋季,此時牧草繁茂、營養豐盛,應抓緊時間加強放牧或者是補充青綠飼料。早春容易引發消化疾病,注意合理使用青綠飼料及放牧;夏季氣溫炎熱,如氣溫超過27℃,則要加強防暑降溫,補充夜草;冬季氣溫較低,肉牛需要較多的能量去維持體溫,因此,冬季牛舍注意保溫,適當補充精料。
肉牛的生長速度隨年齡的增大而遞減,每千克增重飼料消耗則隨年齡增大而增加。因此,選擇犢牛育肥,增重速度快,飼料消耗少,經濟效益高[7]。因此,最好選擇1.5歲之前的肉牛育肥,并且育肥年齡不要超過2歲,生產高檔肉牛可適當延遲。
根據不同肉牛品種、結合銷售市場要求、市場需求、市場價格、飼料儲備、飼草營養、肉牛生長發育狀況等因素綜合決定出欄時間,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為目的[8]。
環境的溫度對肉牛生產性能有重要的影響,肉牛適宜溫度為5~15℃。夏季平均氣溫高于25℃時,采食量、日增重都明顯下降;冬季平均氣溫在-10℃以下時,飼料報酬明顯降低。牛舍內適宜濕度應保持在70%以下,最高不超過80%[9]。通風應良好,光照充分可促進肉牛生長發育,夏季不應讓陽光直射牛舍,冬季應保證足夠的采光面積和采光時間,但在育肥期內,應采用較暗的光照。
規模化肉牛場應當建立綜合防疫體系,包括的內容主要隔離-消毒-殺蟲滅鼠-免疫接種-藥物預防-驅蟲-診斷與檢疫-疫情撲滅等基本內容[10],并且應貫徹始終,保證人、畜、產品安全,可大大降低死亡率,提高經濟效益。對于小規模的散戶來講,切不可忽略此項工作,畢竟抗風險能力低,更應嚴格操作。
[1]曹兵海,陳幼春,許尚忠,等.我國肉牛育肥技術模式與牛肉市場層次[J].動物生產,2007,43(17):55-58.
[2]馮建奎.自繁自養肉牛育肥技術要點 [J].農村實用技術,2014(3):43-44.
[3]陳幼春.新世紀魯西牛育種總體策略[J].中國畜禽種業,2007,(2):4-6.
[4]徐賢昆,曾憲垠,等.GnRH免疫在肉牛去勢上的應用[J].畜牧與獸醫,2005,37(1):55-57.
[5]欒玉春.肉牛育肥技術[J].養殖與飼料,2009(6):1-2.
[6]赫洪生,何永濤,李永華,等.幼齡公牛與閹牛肥育效果觀察[J].畜牧生產,1996(2):9-10.
[7]王芝秀,劉紅梅,王小娜,等.實施肉牛育肥技術.提高養牛經濟效益[J].黃牛雜志,2005,31(5):68-70
[8]王玉海,董建平,師軍鋒,等.肉牛育肥技術要點[J].農技服務,2012,29(2):184.
[9]婁玉杰,周海柱,等.肉牛場環境質量及其評價[J].現代畜牧獸醫,2010(2):26-27.
[10]朱瑞良,牛鐘相,等.規模化肉牛綜合防疫體系[J].中國獸醫雜志,2003,39(11):17-19.
湯莉(1978-),女,漢族,河南省平頂山市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