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江蘇省響水縣畜禽改良站 224600)
豬呼吸道疫病的發病原因和防治措施
李宇(江蘇省響水縣畜禽改良站 224600)
為探討呼吸道疫病在豬養殖中的發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收集本地5個豬場中發生呼吸道疫病的資料,統計豬群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并分析發病原因。結果表明5個豬場中豬群呼吸道疫病的發病率為19.0%,死亡率為70.8%。病豬分布于不同年齡段的生豬中,其中肥豬的發病率最高,仔豬和肥豬的死亡率都較高,豬群發生呼吸道疫病的原因主要為疾病因素影響、傳染導致發病以及飼養環境引起發病。養殖戶應選擇科學的飼養模式,積極改善飼養環境,健全生物安全體系,加強藥物保健,重視免疫預防與檢疫凈化,降低豬群的發病率,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呼吸道疫病;豬養殖;發病原因;防治措施
現階段,在我國的生豬養殖行業中,豬呼吸道疫病已經發展為最主要的感染性疾病。其可能由肺炎支原體、豬鏈球菌、豬后圓線蟲、支氣管敗血桿菌等引起[1]。在豬群中的傳播范圍廣泛,使生豬的正常發育受到了嚴重影響,其死亡率較高,不僅降低了養豬戶的經濟效益,而且造成了潛在的經濟風險。筆者通過分析病豬的發病情況,探討了其發病原因,并提出了相關的防治措施,現進行如下報道。
收集本地5個豬場中發生呼吸道疫病的資料,并加以分析,5個豬場中養殖豬的總數為1620頭,其中包括仔豬(體重低于20kg)610頭,中豬(體重在20~60kg之間)546頭,肥豬(體重超過100kg)304頭,母豬160頭。統計豬群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并分析發病原因。
經過統計,5個豬場的1620頭豬中共308頭發生呼吸道疫病,發病率為19.0%,其中218頭病豬死亡,死亡率為70.8%。病豬分布于不同年齡段的生豬中,其中肥豬的發病率最高,發病季節以秋冬季為主,仔豬其次,沒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規律或特定時間性。死亡率較高的為仔豬和肥豬,而經產母豬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均較低。經過分析,豬群發生呼吸道疫病的原因主要為疾病因素影響、傳染導致發病以及飼養環境引起發病。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5個豬場中豬群呼吸道疫病的發病率為19.0%,死亡率為70.8%。病豬分布于不同年齡段的生豬中,其中肥豬的發病率最高,最高為仔豬的死亡率,豬群發生呼吸道疫病的原因主要為疾病因素影響、傳染導致發病以及飼養環境引起發病。
首先疾病因素影響是指致病性寄生蟲與病原微生物等原始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疫病。具體而言,可以將病原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包括偽狂犬病病毒、呼吸道綜合征與豬繁殖病毒、Ⅱ型豬圓環病毒、肺炎支原體等;第二類包括支氣管敗血桿菌、豬副嗜血桿菌、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豬鏈球菌、多殺性巴氏桿菌等;第三類主要是寄生蟲幼蟲,如仔豬類圓線蟲、豬后圓線蟲等在肺部移行導致支氣管受到損傷而造成的呼吸道疫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肺炎支原體,發病機理主要是通過破壞呼吸道上毛細血管,損傷上面的纖毛細胞并導致其死亡。情況嚴重還可能引起呼吸道黏膜層脫落,造成呼吸道疫病最終在豬群中發病。病毒性疾病,如豬流感等的入侵會使生豬單核淋巴細胞受到損害,無法正常發育,使生豬的機體免疫力降低,同樣很容易引發呼吸道疫病[2]。
其次,傳染導致發病是引起呼吸道疫病的另一個主要原因。該病本身具有很高的傳染性,所以如果在養殖生豬的過程中沒有及時隔離并治療病豬,很可能導致疾病傳播,而且目前養殖場的生豬群密度普遍較大,肢體接觸、空氣傳播等途徑均可能造成大面積生豬感染。
最后是飼養環境引起發病。近幾年,生豬養殖因為政府的鼓勵與政策支持等原因而呈現出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趨勢,因此興起了許多生豬養殖場。大部分養殖場的養殖方式都是圈養,在封閉的空間內飼養,所以出現了室內空氣流通不暢和豬群密度較大等問題,生豬的肺炎發生率較高,很容易引發呼吸道疫病。豬圈內由于空氣流通不暢,無法及時補充氧氣,導致二氧化碳成分較多,可能引起生豬間歇性缺氧,使其呼吸負擔增加;與此同時,氮氣等有害成分的濃度也會隨之增高,當其超過某個安全濃度后就會使生豬的呼吸道受到刺激,增加細菌侵入的幾率。
呼吸道疫病在豬養殖中的發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在防治方面也必須采取綜合措施,特別要加強預防,從根本上降低發病率。具體而言,筆者共總結了以下幾點防治措施。
3.2.1 重視免疫預防工作
對傳染性疾病進行控制的有效途徑就是預防接種。規模化豬場需要與自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合理、科學的免疫程序,重視預防接種;除此之外,還要定期監測生豬的抗體水平,并且以檢測結果為依據,對免疫程序進行合理調整,完善補免工作;與此同時,需要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傳染病,并選擇正確的疫苗加以免疫,并明確免疫次數、疫苗用量與間隔時間等問題;重點完成豬圓環病毒病、豬偽狂犬病、呼吸綜合征等常見疾病的免疫接種。
3.2.2 健全生物安全體系
形成傳染性疾病的三大要素分別是易感動物、傳播途徑與傳染源,因此在控制傳染病時必須遵循保護易感動物、切斷傳播途徑、消滅傳染源的基本原則。生物安全體系的通過規范管理制度(科學的管理與科學的飼養模式)、落實消毒措施、完善消毒設施、科學建場布局來對疾病的發生加以控制的生產體系。通過科學的免疫預防、全面的營養調控、精細的人性化管理、完善的消毒制度和消毒設施與嚴格的隔離手段等建立多層屏障,有效預防豬呼吸道疫病的病原入侵,創造良好的環境供生豬健康生長。
3.2.3 積極改善飼養環境
生豬的飼養環境是導致其發生呼吸道疫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養殖者需要積極改善其飼養環境,減少疫病發生。首先應當保證室內的空氣流通,并且定時清掃,使其保持良好的衛生狀態,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將生豬在戶外飼養很少發生呼吸道疾病。養殖者需要根據飼養的環境要求,嚴格按照有關規范與章程仔細、認真的防疫消毒,冬季要加強防寒保暖工作,夏季則要注重防暑降溫。除此之外,需要根據豬的發展階段進行營養調控,使其營養需要得到滿足,抗病能力提高,對豬群結構加以調整,避免飼養密度不合理[3]。
3.2.4 檢疫凈化與藥物保健工作
呼吸道疫病的傳染性很強,如果病豬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或隔離,就會威脅整個豬群的安全。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豬場可實施檢疫凈化,將隱性帶毒豬及時淘汰,確保養殖的種豬群健康無病。藥物保健對于控制細菌性呼吸道疾病是非常重要的。養殖者應分析當地的疫病流行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藥物保健方案,科學選擇抗菌素,在易發病時期加入豬飼料中,避免發生內源性與外源性細菌感染。常用藥物包括泰妙菌素、土霉素、替米考星、泰樂菌素、氟甲砜霉素、鹽酸多西環素、利高霉素、頭孢噻呋鈉、阿莫西林、恩諾沙星等。
3.2.5 科學選擇飼養模式
目前比較適用且合理的飼養模式就是全進全出、自繁自養。養豬場盡量避免從外購豬,如果必須從外引進,需要實施建議工作,并且在購進后進行1個月的飼養隔離,直到確保其無病后可放置于飼養區。一批豬出欄后,應徹底清掃、消毒圈舍再引入下一批,以免發生交叉感染。
生豬的養殖、健康成長與公共食品安全有著直接關系,所以其健康與安全必須引起相關部門與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前呼吸道疫病是導致我國生豬發病和死亡的一種主要疾病,在防治方面應當按照“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所以對病原體進行控制的一個有效手段就是使用抑制呼吸道疾病的疫苗,重視免疫預防。與此同時養殖戶應選擇科學的飼養模式,積極改善飼養環境,健全生物安全體系,加強藥物保健,實施檢疫凈化,降低豬群的發病率,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1]皮祖超.淺談呼吸道疫病在豬養殖中的發病原因和防治措施[J].畜禽業,2015(3):8.
[2]李果夫.繁殖障礙性疫病在豬養殖中的診斷和防治[J].養殖與飼料,2015(3):30-31.
[3]楊漢春.目前我國規模化豬場疫病流行特點與控制對策[J].農村養殖技術,2014(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