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瑾瑜
(福建省永安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66000)
一例豬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診治
賴瑾瑜
(福建省永安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66000)
2015年4月7日,永安市某養殖戶的60頭母豬發病,邀請筆者去豬場診斷,病豬表現發情癥狀,可見陰戶紅腫,陰道黏膜充血腫脹,陰道黏膜外翻、乳房腫脹等癥狀,懷孕母豬開始出現不食或減食現象,懷孕母豬流產增多,體溫變化不明顯。經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該地區未發生類似流行性傳染病,其他養殖戶也未見有相關類似明顯癥狀。調查該豬群的疫苗和用藥情況,均未見有其他異常。該60頭母豬均按照正規免疫程序接種相關疫苗,如豬偽狂犬病疫苗、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疫苗和豬瘟疫苗等。對其飼喂的飼料進行觀察,發現其飼料中的玉米存在有霉變現象,初步診斷其為豬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現簡要報道如下。
永安市今上半年雨季較往年持續時間長,空氣濕度較大,導致玉米、豆粕和麥麩類產品極易遭受霉菌污染。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種,臨床上,常見的飼料霉變引起的中毒主要有黃曲霉毒素(Aflatoxin)、玉米赤霉烯酮(也稱F2毒素)(Zearalenone)、T2 毒素(Trichothecenes)、赭曲毒素(Ochratoxin)、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也稱嘔吐毒素)(Deoxynivalenol)、 伏馬毒素/煙曲霉毒素(Fumonisins,伏馬毒素B1、B2、B3)等。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粉紅色鐮刀菌產生,是玉米赤霉菌的代謝產物,主要可見其污染玉米、麥類和高粱及稻谷中,屬于嗜生殖道型毒素。有報道其在玉米檢出率高達45%。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種具有雌激素類物質活性的毒素,主要危害種用畜禽,其中青年母豬對之最為敏感,其接觸劑量和豬的年齡略有差異,飼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在1~5mg/kg范圍內,可導致小母豬提前發情,外陰部水腫、脫垂和早熟性乳房發育;小公豬包皮增大、性欲降低和睪丸變小;成年母豬不發情、假妊娠、交配效率低下等癥狀。妊娠母豬飼料中玉米赤霉烯酮超過30mg/kg,可導致妊娠母豬出現流產及胚胎死亡等現象[1,2]。
將懷疑污染玉米赤霉烯酮的玉米堆放在干燥平整的水泥面上,進行飼料開包檢查,有霉味,有的還見有玉米上面長有白色絲狀物。
取疑似污染飼料,0.1%升汞溶液消毒1min,經滅菌水沖洗后無菌接種,加有抗生素(鏈霉素和慶大霉素)的改良察氏培養基(Czapek),28℃培養72~96h。可見有,接樣培養基都長有白色絨絲狀物,取培養物涂片,乳酸酚棉藍染色鏡檢,可見明顯的分隔菌絲和孢子。
將可疑污染飼料送往福建省農產品檢測中心,對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嘔吐毒素等毒素進行檢測,結果玉米赤霉烯酮為陽性。
目前,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尚無特效藥治療,生產中應立即停止飼喂可疑飼料,改用新鮮全價日糧飼料,注意增加飲水,同時加強飼養護理。飲水中添加多維和復合維生素等進行補充。投服人工鹽、硫酸鈉等藥物,清理胃腸道內有毒物質。
對于已經中毒病豬,進行積極治療,可收到一定的效果。添加脫霉劑每噸飼料2kg,荊防解毒散1kg、拜力多1kg、強力拜固舒1kg,黃芪多糖300g(北京生態爾)拌一噸料,連吃7d起到保肝護腎作用以及防止繼發傳染病。對于外陰垂脫的豬體,可進行手術縫合,但需注意不要影響其正常排尿和排糞,對外陰部的治療可用0.1%高錳酸鉀洗滌腫脹陰戶,對于破損處可用3%碘酒擦拭。
常見的物理學方法主要有水洗法、脫胚去毒法、溶劑提取法、加熱去毒法(在濕度較高的條件下,高熱或高熱高壓也可破壞毒素)等,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有較強的耐熱性,有報道其需在110℃下處理1h才被完全破壞。
常見的化學方法主要有霉菌毒素吸附劑吸附脫毒,如硅藻土等作為吸附劑添加到飼料中,可吸附飼料中的霉菌毒素,減少消化道對霉菌毒素的吸收。市場上的毒素脫毒劑基本都是進口產品,主要有“霉可脫”、“毒去完”和“百鮮明”等,但成本較高。
(1)不收購和使用存在有霉變的玉米作為飼料,同時注意保存飼料的倉庫要保持干燥通風。在濕度較高的季節和雨季注意按照一定比例添加脫霉劑,注意在飼料中添加多維進行補充,季節變換時應注意加強飼養管理和保健措施,增強豬群免疫力。
(2)根據我國飼料衛生標準(GB 13078.2-2006)中關于飼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許量規定為500μg/kg,在生產實際中要注意堅決不用發霉的飼料原料,并對可疑霉變原料應進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測定。嚴格執行飼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允許量規定,同時在日糧中嚴禁人為添加玉米赤霉烯酮及其衍生物,防止生物蓄積對人造成潛在危害。
[1]齊德生.玉米赤霉烯酮對養豬生產的危害[C].第十屆全國規模化豬場主要疫病監控與凈化專題研討會論文集,2009:136-139.
[2]趙虎.玉米赤霉烯酮對斷奶仔豬生產性能、免疫功能和器官發育影響的研究[C].山東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