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濱(山東省萊州市朱橋畜牧獸醫站 261400)
奶牛產后癱瘓病的防治
吳春濱(山東省萊州市朱橋畜牧獸醫站 261400)
產后癱瘓是奶牛常見病之一,高產奶牛易發生,尤以3~6胎為多發年齡階段。治愈后如不加強飼養管理,在下次分娩后有可能再度發病。
產后癱瘓的發病與分娩前后血鈣濃度降低有著直接原因。由于奶牛在產奶過程中,大量鈣質進入奶中,奶牛身體從腸道吸收的鈣量大大少于損失量,只能挪用骨骼中的鈣來補充奶中鈣的總量,使奶牛骨骼疏松而發病。實踐證明,懷孕奶牛飼料中不增加鈣的補充,奶牛挪用骨骼中鈣的可能性增加好幾倍,能增加此病的發病率。有的奶牛場,產后癱瘓的發病率為25~30%。
奶牛發生癱瘓時,表現的癥狀隨個體不同差異較大,可分為典型和輕型產后癱瘓兩種。
病牛癥狀發展很快,從開始發病到典型癥狀顯露,整個過程一般不超過12h。發病初期病牛僅表現食欲減退,反芻減少,排糞尿量下降,產奶量降低,精神不振伴有輕度不安,不愿走動,站立不穩,四肢交替踏地,后軀搖擺,隨著時間延長,癥狀越來越嚴重,最后臥地不起,表現出典型的癱瘓癥狀。
病牛開始時表現出短暫性不安,出現驚慌、哞叫、暴躁、目光凝視等興奮和過敏的癥狀。頭部及四肢發生痙攣,不能保持平衡。開始時牛鼻鏡變干燥,四肢變冷,皮溫降低,有時出汗,呼吸變慢,體溫基本正常或稍低,脈搏無明顯變化。
病牛從后肢開始癱瘓,不能站立,雖一再掙扎,仍不能站立。由于用力掙扎,使全身出汗,肌肉顫抖。往后就相繼出現意識抑制和知覺喪失,病牛昏睡,基本都是一種伏臥姿勢,即四肢屈于軀干之下,頭向后彎至胸部一側。眼瞼反射微弱或消失,眼球干燥、瞳孔散大,對光線無反應。肛門松弛,反射消失。心音減弱、心跳加快,每分鐘80~120次。呼吸深而慢。舌頭麻痹、外垂。病情嚴重時,病牛昏迷直至死亡。死亡時由于病牛不表現痙攣性掙扎,不易被注意。
可以用葡萄糖酸鈣加4%的硼酸溶液進行靜脈注射,加入硼酸可以提高葡萄糖酸鈣溶液的穩定性。注射后病牛無反應或反映不明顯,可重復注射一次,但最多不能超過3次。
也可采用送風療法,即向乳房內打入空氣,使乳房內壓力升高,乳房內的血管受到壓迫,流向乳房的血液減少,停止泌乳,促使全身血壓升高,血鈣的含量就會增高,同時,還能刺激乳腺神經末梢,促使大腦興奮,消除病牛抑制狀態。操作方法是,先將送風器進行徹底消毒、在送風器的金屬筒內放一些消毒藥棉,以便對空氣起到過濾作用,防止感染。沒有乳房送風器時,也可用大號連續注射器或打氣筒。在往乳房送氣前,使病牛側臥,擦凈并消毒乳頭,然后將消毒后的乳導管涂上少許經消毒的潤滑劑,小心送入乳頭管內,注射10萬單位青霉素和0.25g鏈霉素,然后往4個乳房內均勻地打空氣,使乳房的皮膚緊張、變厚,以能呈現鼓音為標準。如打入空氣不足,會明顯影響療效;打入空氣過量,能使乳腺泡破裂,對治愈后的產奶量有較大影響。打氣后,用寬紗布條將乳頭輕輕扎住,以防止乳房內空氣排出。等病牛站立后,經過1h,即可將乳頭上紗布解除。扎乳頭時不可太緊,時間也不要太長,更不能用細線結扎。大多數病牛打入空氣半小時后,癥狀就會明顯減輕,病牛開始清醒,頭頸部姿勢逐步恢復自然狀態,體溫也逐漸升高,除肌肉顫抖及精神稍差外,采食恢復正常,最后所有癥狀消失。
實踐證明,在奶牛的干奶期中,特別是臨產前兩周,飼喂低鈣、高磷的飼料,是預防奶牛產后癱瘓的有效方法,這樣就可以激活甲狀旁腺的機能,促進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能力,提高牛體對鈣的吸收能力,因此,臨產的奶牛要增加谷物精料量,減少豆科飼料。
奶牛分娩后立刻肌肉注射10mg雙氫速固醇,或產前肌肉注射VD1000單位,都能起到預防產后癱瘓的效果。另外,在產前1個月到產后7~10d,每天喂30g硫酸鎂,可以預防血鈣減少時出現的抽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