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勇(江蘇省響水縣畜牧獸醫總站 224600)
仔豬副嗜血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治
楊文勇(江蘇省響水縣畜牧獸醫總站 224600)
仔豬副嗜血桿菌病是目前豬群當中的常見疾病之一,屬于呼吸道疾病的一種。引起仔豬出現豬副嗜血桿菌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在于仔豬遭受到豬副嗜血桿菌的感染。該類病癥在我國各個地域的養殖場內均有相關病例出現,且高發于4個月之內的仔豬之上。同時,在該類疾病出現之后,仔豬的死亡率相對較高。文章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就仔豬副嗜血桿菌病的診斷與防治進行討論。
仔豬;豬副嗜血桿菌;診斷;防治
隨著我國養豬業的快速發展,規模化養殖日漸成為其發展的主流方向,這就使得仔豬的數量呈現明顯增多的趨勢。然而,當仔豬的數量以及密集程度增加時,則為相關流行疾病的爆發與傳播提供良好的溫床。仔豬副嗜血桿菌病是目前豬群中發病率相對較高的呼吸道疾病之一,且該類疾病的出現不僅會誘使仔豬其他相關疾病的出現,同時還將極大的提高仔豬的死亡率[1]。因此,如何能夠及時有效地對仔豬副嗜血桿菌病進行診斷,并實施合理的防治措施,是挽回經濟損失、降低感染率的關鍵途徑。
隨機選擇本地區的一家規模化養豬場作為研究場所,選擇其中的100頭患有豬副嗜血桿菌病的仔豬作為研究對象,100頭仔豬均發育良好。仔豬在患病之后,其體溫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升高,且高溫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平均溫度集中在41℃。且病豬的精神狀態相對較差,呼吸功能出現一定程度的衰退,食欲不振。而慢性仔豬副嗜血桿菌病出現時,病豬的表現將會集中在四肢無力、食欲不振等,且其死亡原因主要為臟器衰竭。
在對病豬進行檢查的過程中,應結合解剖結果、臨床癥狀觀察等結果進行初步診斷,同時應注意將該類疾病同胸膜炎以及肺膜炎等進行區別。而在對該類疾病進行確診的過程中,應在結合解剖結果的基礎之上,結合實驗室研究結果。一般而言,實驗室診斷主要包括細菌檢查以及鑒別診斷。
在對患有豬副嗜血桿菌病的仔豬進行解剖之后,對其腦膜、胸膜等進行檢查時,可發現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癥。同時,其相關分泌物的分泌量出現明顯增加的變化,腹部積水量也大幅提高。當病豬的發病類型屬于急性病時,其關節炎癥情況較為明顯,且其炎癥一般表現為化膿性炎癥,相關組織也將呈現水腫的變化。
對于豬副嗜血桿菌病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措施:其一,當養殖業主發現其所養殖的豬群當中出現豬副嗜血桿菌病的仔豬時,應立即采取相關的措施,對病豬進行及時有效的隔離,避免該類疾病在豬群當中大范圍傳播[2]。而在隔離之后,養殖業主應及時徹底的對豬欄進行消毒,并給予其他仔豬相關藥物進行針對性預防;其二,養殖業主在仔豬的日常養殖過程中,應加強仔豬的日常管理力度,高度重視豬欄的衛生情況,最大限度的提升仔豬的舒適程度,降低相關刺激因素的出現,從而能夠大大降低仔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發生幾率。當在其他豬欄進行仔豬的養殖過程中,應首先運用相關藥物對豬欄以及豬欄周圍進行徹底的消毒。在一定時間之后,相關工作人員應運用清水對豬欄進行徹底的清洗。在養殖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根據豬欄的面積以及仔豬的數量,合理的制定消毒周期,并嚴格按照計劃實施;其三,當豬群中存在部分仔豬患有豬副嗜血桿菌病時,養殖業主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仔豬斷奶的過程中,將攜帶病毒的仔豬與健康仔豬進行及時的分離,最大限度地降低豬副嗜血桿菌病在仔豬當中進行傳播。如若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實現患病仔豬與健康仔豬進行及時分離時,養殖業主應對豬群的健康程度進行實時觀察,對仔豬的健康程度進行及時掌握。當仔豬斷奶之后,養殖業主應采取合理的養殖方式,進行分級養殖;其四,在仔豬的養殖過程中,當外界的情況以及仔豬所在的環境發生變化時,養殖業主應對此過程中仔豬的健康程度進行嚴格觀察。例如當外界的溫度以及濕度發生較大程度的變化時,養殖場主應對豬欄內的情況進行及時的調整,避免外界環境的變化對仔豬副嗜血桿菌病的傳播帶來便利。同時,當對仔豬進行運輸時,應在仔豬的食物當中添加必要的預防藥物,以降低在轉運過程中仔豬出現豬副嗜血桿菌病的幾率;其五,在對仔豬副嗜血桿菌病進行預防的過程中,相關養殖業主應重視來自于母豬自身的免疫幫助。養殖期間,養殖業主可首先對母豬進行豬副嗜血桿菌病的接種,使得母豬能夠擁有抵御豬副嗜血桿菌病的抗體。而在對仔豬進行母乳喂養的過程中,年齡相對較小的仔豬則可通過母乳獲得豬副嗜血桿菌病的抗體,從而能夠為仔豬提供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當養殖業主發現所飼養的豬群當中出現疑似豬副嗜血桿菌病的仔豬時,應對其進行及時的診斷。而在確診之后,相關工作人員應運用相關抗生素類的藥物對病豬進行治療,同時應對相鄰的健康仔豬給予相關的藥物治療,從而能夠降低其遭受到豬副嗜血桿菌感染的幾率。目前,在對仔豬副嗜血桿菌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其所使用的藥物一般包括頭孢、慶大霉素、林可霉素等,具體治療措施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當對疑似仔豬進行確診之后,應運用合理劑量的慶大霉素藥物對所有的仔豬進行相應的治療。同時,可采取150萬單位的氨基比林等藥物對仔豬進行治療。治療期間,養殖業主應運用不同的抗生素藥物進行交叉治療,以降低仔豬副嗜血桿菌的抗藥性;第二,在給藥的過程中,養殖業主可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對整個豬群進行給藥。同時,在豬飼料當中,可添加相關抗生素藥物進行輔助治療[3]。
仔豬副嗜血桿菌病是目前仔豬養殖過程中發病率相對較高的疾病之一,然而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的資料顯示,該類疾病只有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發生且傳播。一般而言,誘使其發病的主要因素在于外界溫度的變化、斷奶期間、飼料的更換、豬群的數量變化、豬群所處環境的變化等。在其發病之后,將會以較快的速度在豬群當中進行傳播,在影響豬群健康程度的同時,也將會對養殖業主帶來極大程度的經濟損失。因此,加強仔豬副嗜血桿菌病的防治,是降低該類疾病發生的關鍵途徑之一。而在對仔豬副嗜血桿菌病的豬群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首先對病豬進行藥物過敏性實驗,從而能夠對抗生素的使用類型進行確定。而在結果確定之后,應及時有效的運用相關的藥物進行治療,以期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此外,根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仔豬副嗜血桿菌的耐藥性相對較強。因而在實際治療的過程中,養殖業主應盡量使用不同類型的抗生素藥物進行聯合或者輪流使用,從而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該類病菌的抗藥性。所以,在養殖的過程中,養殖業主應根據當地環境以及養殖環境的實際情況,科學的對預防以及治療藥物進行使用,加強對豬欄的管理力度,注重與相關類似疾病之間的區別,及時對相關疾病進行確診,從而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仔豬副嗜血桿菌病的發生,保證豬群的正常養殖。
總而言之,在對仔豬副嗜血桿菌病進行確診的過程中,應結合病理性分析結果、仔豬的表現情況以及實驗室分析的結果對仔豬的病情進行判斷,以期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而在對仔豬副嗜血桿菌病進行預防的過程中,應通過提高欄舍的管理力度,提高其衛生條件水平等,提升日常飼養管理的效果,最終提升預防效果。
[1]林標聲,李曉華,戴愛玲,等.副豬嗜血桿菌血清型4液體發酵培養試驗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2(9):16-17.
[2]張培君,孫惠玲,苗得園,等.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和副豬嗜血桿菌的鑒別診斷及血清型鑒定[J].中國獸藥雜志,2012(10):22-23.
[3]周緒斌,丹尼,雷健良,等.控制副豬嗜血桿菌病的關鍵點——診斷、管理、治療和預防[J].養豬,2014(3):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