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州動物疾病控制與診斷中心 835000)
淺析草原養雞技術與防疫措施
徐曼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州動物疾病控制與診斷中心 835000)
草原飼養雞要從選種、雞舍建設、喂養、放養以及防疫工作上進行針對性、科學性的設置,需要充分考慮到草原的氣候、地理和生態環境等因素,充分提供科學的養殖環境,提升飼養雞品質。
草原;養雞技術;防疫措施
草原畜牧業一直受到傳統粗放性發展模式的影響,其生產力較低,同時受到草原災害的影響,讓草原原本的生態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如沙化等,導致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和高效發展受到嚴重的制約。而根據草原基本情況開展養雞飼養,一方面符合科學養殖的基本要求,同時為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更持續的發展動力。
為了提升養雞的養殖品質,首先需要選擇適合草原養殖的優秀品種,其品質要在養雞的免疫力、生長質量和對草原的適應性上有較高標準,該品種不可以來自于疫情區,同時從其來源上要選擇正規的種雞,對于其飼養的方式、市場接受度和品種上得到有效的評估選擇,主要以土雞品種為主,經過相關部門的鑒定,具有相關證書。其品種應具有肉質鮮美,生長快速,對草原環境適應性強,體型長勢勻稱,品質和數量較為穩定,飼養操作方便,收益高,養雞的外觀條件好,市場接受度高,適合不同情況的散養方式,甚至可以滿足農家樂的經營模式需求。
在養雞的飼養環境上,要保證雞舍具有較好的通風情況,陽光充沛,排水功能強,地勢較高且干燥,有利于防疫工作的開展等。采用具有較好隔熱與防凍的溫控條件建筑條件,同時做好雞舍的防水,地面采用平整的水泥地,將具有較好吸水、松軟而干燥,無菌的鋪墊材料做雞舍內的布置,材料可以選擇秸稈、木屑等,同時在鋪墊處理前要做好雞舍內的消毒和干燥處理,其鋪設的厚度應該保持在10~15cm的范圍。盡可能通過該方式來降低養雞與糞便等接觸,降低感染風險,一般使用上不可以重復性利用,需要定期做替換,一般在雞舍內安置以8~10個/m2,而雞舍中要保持合適的雞數量,一般在300~500只的數量最佳。
在雛雞接管之前要做好雞舍的消毒、溫控、濕度控制,可以將雞舍進行兩周時間的通風空置,而后在雛雞進入前進行溫度控制,一般以32~33℃為最佳。在飼料上應該先進行飲水再進行食物喂養。在食物上要選擇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無菌化和適于接受的飼料,可以運用維生素和藥物進行飼料的混合,從而提升養雞的品質,連續進行3d使用。在飼養的第一周需要進行水的混合及濕料的初步喂養,以少量多次的方式進行,以其自由進食為主,每天進行6~8次的喂料,可以運用托盤或者食筒來操作。首日的溫度應該在35℃范圍,同時給予足夠的喂水,首先運用28~32℃的溫水,同時可以在水中加入葡萄糖和抗應激的藥劑,有效的達到較高的存活率。之后第二周開始進行溫度下調到33℃,在5周左右時可以將雞舍的溫度與外界溫度保持一致,不需要過多的溫度控制。由于牧雞食量逐步提高,排泄物增多,因此雞舍內的氨氣水平上升,容易引發疾病。因此要做好通風設置,及時做換氣。同時要提升雞舍的光照條件,對于前3d維持內部全天候的光照,當4~7d時進行22h的每天光照標準,在8~21d時進行全天18h的光照,在22d之后要進行每年總計14h的光照,可以采用自然光與燈光的互補,光強度可以由強轉弱,一直過渡到自然光的水平。濕度控制上,在雛雞的初期要保持60~70%的濕度,而后期可以下降到50~60%。在放養之前的3周內可以進行飼料的調整,加入適度的青菜或者草類,甚至可以加入蟲類,讓雞的胃腸功能逐步適應自然放養的條件。
一般在飼養到35d后可以進行放養,將雞舍可以轉換到開放的野外牧區,放養的時間可以先短后長,過渡時間在1~2周范圍。要保證飼料和水源的干凈,適度進行飼料量的控制。飼料組成方面可以采用食鹽、玉米、骨粉、豆粕、微量元素、魚粉、麩皮。雞只在夜晚的食量要保證在50~80g范圍。一般放養的時間段在每年的6月初到9月的范圍,期間自然環境下蟲類、草料飼料較為豐富,給予雞充足的營養供給。
要做好雞舍的基礎消毒處理,保證雞舍空舍、消毒熏蒸的標準,每周或者每天進行環境的不同處理,減少養雞受到病菌的感染。根據養雞不同生長時期體質、營養需求、疾病特點進行預防和控制。讓濕度、溫度、通風與光照條件符合養雞的生長需要,提供干凈的飲食,同時做好排泄物的清理,合理進行放養管理,在時間、區域的放養管理上做監管選擇,避免養雞接觸到容易發生疫情的養殖環境,提供更好的養殖基礎條件。定期對養雞進行疫苗的接種,科學接種,按照疫苗接種的流程進行,保證疫苗的品質效果。預防藥物上,可以通過葡萄糖、阿莫西林、左旋咪唑等藥物的使用,合理使用藥物比例,避免過度使用導致養雞品質降低,同時按照時間進程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