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俊
(遼寧省海城市南臺動物衛生監督所 114200)
雞球蟲病預防與控制
劉士俊
(遼寧省海城市南臺動物衛生監督所 114200)
球蟲病為原蟲中的艾美耳科艾美耳屬的球蟲引起的,對養雞生產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主要對雞球蟲生化特點、危害性、流行特點及控制措施做一探索。
雞;球蟲病;流行病學;防治
雞球蟲病是現代養雞生產中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其多發、危害大,嚴重危害著養雞業的發展,其最大的特殊就是防治困難、發病率高,嚴重時可導致80%以上的雞死亡,給養雞業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已經成為制約養雞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低齡雞群(30日齡以內)一旦感染球蟲,有極高的死淘率(60%以上),對自繁自養雞場留下擴群、培育健康雛雞群極為不良,嚴重影響本場養殖效益;育成雞群死亡率相對較小,但整體免疫力下降,極易繼發多種免疫抑制性疾病和普通病,生長發育減緩、繁殖性能下降、飼料報酬率降低、難以獲取正常的養殖利潤。藥物防治投入成本大幅增加,折扣養殖利潤。病死雞及其排泄物、污染物對養殖環境造成重度污染,蟲卵散布周邊環境,留下長期的歷史安全隱患,隨時可能因食入性循環再感染本病。
本病不同日齡、性別、品種、功用的雞群均可感染,但以30日齡以內的雞群最易感、癥狀最嚴重、危害最大,是本病的重點防范對象;育成雞群隨日齡增加病死率遞減,但整體免疫力、綜合生產性能下降。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雞(含隱性感染個體),病雞排泄物,被排泄物污染的墊料、食物源、病原微生物超標的空氣氣溶膠等,也是本病潛在的傳染源。
主要是球蟲卵經消化道攝入(食入性傳染)而構成感染;密集型飼養糞污排放、清掃不及時,加大食入傳染的幾率;疏于落實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外來人員、動物等均可能攜原(球蟲卵)進入雞場(舍)而污染飲食源,造成循環再傳染。
在規模化、集約化飼養條件下,本病呈常年發病,但以高溫、高濕的春夏季節較高發。重點易感雞群是30日齡以內雛雞群,將這一日齡階段的“高危雛雞群”實施網養或籠養,減少其與地面污染物接觸的幾率,能有效降低本病發病;養殖環境清潔、高燥、無菌、空氣質量達標的條件下,較少發生本病;全封閉飼養的雞場,采取全進全出制,并隨雛雞的生長發育而合理限密(疏群),盡量減少個體間的接觸幾率,可降低發病;病史區(場)采用“球蟲活疫苗”針對性預防接種,可增強雞群機體抗球蟲能力,獲得有效的被動免疫力,從而避免發病。
球蟲病主要通過糞便污染場地、飼料、飲水及其用具,因此要做好雞場的環境衛生。球蟲卵囊伴隨糞便排泄后,在適宜的濕度條件下,經約1~2d發育成感染性卵囊。故雞場中的雞糞如果每天清除一次,可以大大降低發病率。飼養場(包括用具)要經常消毒,可用沸水、熱蒸汽或3~5%熱堿水等處理。同時對病雞隔離治療,防止病原體向周圍擴散。糞便應堆積發酵處理,死亡雞應深埋。
盡可能做到每幢雞舍實行“全進全出”制,各幢雞舍和各養殖戶之間的人員、物品不要交流;雞舍除進行常規消毒外,在雞只出售后,一定要徹底清理、殺蟲、消毒,并堅持空置兩周后在進雛雞。
3.3.1 根據不同的預防對象合理用藥
肉雞采用在整個生長期中持續應用抗球蟲藥,以免產生暫時性的生長率和飼料報酬下降。蛋雞,種雞生長周期長,為了安全和經濟起見,可考慮建立球蟲自然免疫力,既在飼料中加入低于肉用仔雞用藥濃度的抗球蟲藥,連用6~12周。一般在14周齡后停藥,使雞經歷一次“控制性”球蟲感染,使之在不發病,不致死情況下產生足夠的免疫力。
3.3.2 反復換藥和變更用藥
反復換藥是指在同一批雞進出中更換抗球蟲藥;變更用藥指在兩批雞進出中更換抗球蟲藥。這樣可預防球蟲產生抗藥性。產生抗藥性后,多數情況下并不明顯增加死亡率,而是大幅度地降低飼料報酬和生產性能。
3.3.3 聯合用藥
在同一飼養期內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具有協同作用的抗球蟲藥以增強藥效,延緩抗藥蟲株的產生。生產實踐中采用作用球蟲不同發育階段的藥物連用,以增加抗球蟲藥物效果。
劉士俊(1974.12-),男,遼寧省海城市人,大學本科,獸醫師,從事動物疫病研究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