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菊秋
(遼寧職業學院 112099)
鴨圓環病毒病的診治
郝菊秋
(遼寧職業學院 112099)
鴨圓環病毒病是近些年新發現的一種禽類的病毒病,本病除了能引起鴨只的原發性感染導致死亡外,嚴重的能引起鴨體的免疫系統受到損害,使鴨體產生免疫抑制而繼發其他傳染性疾病,導致鴨群的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本文將從鴨圓環病毒的病原、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等臨床診斷、實驗室檢測技術與防治進行闡述,為臨床診斷與防治本病提供依據。
鴨圓環病毒首先由德國的學者Hattermann等于2003年發現的一種新病毒。經研究表明,鴨圓環病毒屬圓環病毒科圓環病毒屬的成員。鴨圓環病毒為單股環狀DNA病毒,候光華等經研究發現分離我國感染病鴨的病毒大小為1995bp,呈二十面體對稱,圓形,無囊膜。直徑為15~16nm左右,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鴨病毒。據研究報道,DuCV基因組是一個長約1.9kb(1988~1996bp之間)的單股環狀DNA,其中ORF-V1編碼的Rep蛋白可能與病毒的復制有關,編碼292個氨基酸;ORF-C1編碼257個氨基酸的Cap蛋白為病毒的核衣殼蛋白,為精氨酸富集的強堿性氨基酸區域。在編碼區外,病毒基因組中還存在2個與病毒復制、增殖相關的基因間區:一個位于ORFV1和ORFC1的5'端之間的區域認為該病毒是通過滾環模式進行病毒核酸的復制。另一個基因間區位于ORF-V1和ORF-C1的3'端之間的區域(927~1159nt), 有學者推測該序列可能與病毒的包裝有關。
病毒基因組同源性分析表明,從不同動物中分離得到的圓環病毒,其核苷酸同源性差異很大。可見,圓環病毒有較為嚴格的種屬特性。最近有人感染圓環病毒(TT病毒)的報道,然而序列分析表明人TT病毒與其他已知的圓環病毒無同源性。因此,鴨圓環病毒的公共衛生學意義很小。除了鴨圓環病毒外,近些年,人們還發現了其他一些家禽的圓環病毒,如鴿、雀、天鵝、八哥、鴕鳥等鳥類的圓環病毒。迄今為止,除了豬圓環病毒Ⅱ型能在PK-15中繁殖外,其他圓環病毒均不能進行體外培養。
各個品種的鴨都能感染本病,據報道,鵝也能感染鴨圓環病毒,6~10周齡鴨只感染可表現臨床癥狀。若有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本病的發病日齡會更低。據研究報道,鴨圓環病毒的感染率可能隨著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本病的發生常為混合感染,本病常與鴨瘟病毒、鴨肝炎病毒、鴨細小病毒、鴨疫里氏桿菌、鴨大腸桿菌等病形成混合感染。我國學者在山東、福建、浙江、江西、福建、四川、浙江等省進行病鴨圓環病毒的檢測發現,鴨圓環病毒的感染率從1~88.9%高低不一,其中山東、江蘇、福建地區感染率較高。
發病鴨生長發育不良、羽毛紊亂、脫落,發育遲緩,體況消瘦,呼吸困難,貧血,免疫力低下,鴨群有零星死亡。本病的發生易與鴨疫里氏桿菌病、番鴨細小病毒、雛鴨肝炎、禽流感等病混合感染。如與雛鴨肝炎病毒發生混合感染,則發病鴨病程急、死亡快,大多死前全身抽搐,頭仰腳蹬。部分鴨群打堆、眼半閉、縮頸、羽毛蓬松,部分拉黃白色稀糞。單純發生圓環病毒的病鴨剖檢變化為卵巢、脾臟、胸腺出現萎縮,若出現混合感染則出現相應更加嚴重的剖檢癥狀。
單純的鴨圓環病毒感染癥狀不典型,不能夠直接通過臨床癥狀進行診斷,由于其易繼發其他感染,故診斷鴨是否感染有圓環病毒是非常重要的。當前診斷鴨圓環病毒有電鏡觀察法、PCR、Cap-Elisa、熒光定量 PCR、核酸探針技術,LAMP等方法進行檢測和診斷。
將病料進行處理后,用電鏡進行觀察,觀察到直徑15nm的圓球形20面體結構為圓環病毒的典型形態特征。
取病鴨的肝、胰腺、心、腎、脾、肺、血液、腔上囊、胸腺等組織樣品提取病毒的DNA后進行PCR,此方法操作簡單、檢測快速、敏感性高、特異性強,是目前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學快速診斷技術,在鴨圓環病毒感染的快速診斷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除了上述的兩種方法外,在鴨圓環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診斷方法中,ELISA方法操作簡單、檢測快速、高通量、適合大批量樣品的檢測與大面積的血清學調查,非常適合基層獸醫部門和廣大養殖戶應用,但ELISA方法很難檢測到早期感染;常規PCR方法操作相對簡單、僅需一臺PCR儀即可,適合普通實驗室使用,是目前大多數實驗室檢測的常規方法;熒光定量PCR和核酸探針方法需要必要的儀器設備、試劑及操作水平,基層獸醫實驗室由于不具備工作條件和技術力量很難展開;LAMP檢測技術不需要特殊儀器設備,特別適合基層獸醫部門推廣應用,將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當然,無論哪一種方法都不能徹底解決所有問題,臨床中可根據檢測目的的不同,選擇適宜的檢測方法或將幾種檢測方法聯合應用。
鴨圓環病毒病常常引起鴨只多種疫病繼發,引起鴨只的死亡與巨大的經濟損失。此病由于目前尚無可以治療的特效藥物和疫苗,故本病的防治較為困難。良好的飼養管理是防止本病的發生的關鍵,增強動物的抵抗力,飼喂營養物質含量全面的飼料,提供鴨只舒適的圈舍于活動場地。做好其他疾病的預防工作,如做好雛鴨大腸桿菌、雛鴨肝炎、禽流感等傳染病的預防接種工作。做好飼養場的衛生與消毒工作。
若發生此病,采取傳染病防控制度,隔離封鎖飼養場,對患病鴨只進行隔離治療。采取對癥治療的方法,以增強動物的機體抵抗力為主要目標,控制繼發感染,減少鴨只的死亡率與淘汰率,從而減少經濟損失。
鴨的圓環病毒最早由德國科學家從患病鴨的病理組織中檢測到,之后分別對臺灣地區和意大利的發病鴨的病理組織進行了DuCV的PCR檢測,證實了DuCV在上述地區的普遍存在。近年來我國養鴨業的飼養規模和數量飛速發展,鴨圓環病毒感染在近些年發病越來越嚴重,同時鴨病呈現越來越復雜的發展趨勢,繼發感染和混合感染的臨床病例也越來越多。已有的研究發現,在DuCV感染的鴨群中可造成鴨子免疫抑制,因此本文從鴨圓環病毒感染的病原特點、流行特點、臨床癥狀與剖檢變化,診斷及防治等幾個方面,闡述了鴨圓環病感染的診斷與防治要點,從而為養殖場防范本病提供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