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瑾瑜
(福建省永安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66000)
雛鴨病毒性肝炎與傳染性漿膜炎混感的診治
賴瑾瑜
(福建省永安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66000)
雛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肝炎病毒引起3周齡以內雛鴨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鴨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氏桿菌引起的以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及關節炎等為特征的急性或慢性敗血性傳染病,兩者容易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2015年3月,在福建省永安市呈區域性流行此病,現舉例介紹如下。
2015年3月,永安市西洋鎮某養鴨戶鄭某,飼養櫻桃谷肉鴨5000只,8日齡時大群鴨精神良好,采食量、飲水量均出現輕微下降,鴨群中出現1~2只零星的死亡,養殖戶自認為屬于應激性反應,并沒有將病死鴨解剖,而是按照平時預防時投含有環丙沙星成分的藥物,第2天大群鴨精神度較差,采食量、飲水量明顯下降,死亡加重。
病鴨初期表現精神不佳,少食或不食,縮頸垂翅,嗜睡,個別出現流淚,打噴嚏,腿軟,依靠翅膀跳躍行走。隨后出現神經癥狀,不斷鳴叫,全身抽搐,頭向背部彎曲,兩腿陣發性后蹬,呈角弓反張姿勢,有個別鴨腿部關節腫脹。神經癥狀出現后很快死亡,死亡率高達90%,少數病鴨死前排綠色或白色稀糞。
剖檢病死鴨20只,可見眼睛內有淚水存在,鼻黏膜水腫,氣管環有部分出血,心包液不透明,內有纖維樣物質,嚴重的心包膜完全纖維化,呈包心狀態。肝臟腫大、質脆、呈土黃色或暗紅色,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出血斑,膽囊腫大、充滿膽汁,脾臟腫大,呈斑駁樣,俗稱斑馬脾,氣囊壁增厚、渾濁。腎臟腫大、充血、出血,腦膜充血、出血。
取病死鴨肝臟涂片、固定,滴加鴨肝炎病毒的熒光抗體染色,熒光顯微鏡下鏡檢,肝細胞內有顆粒狀熒光,證明病死鴨肝臟被鴨肝炎病毒感染。為進一步確診,用病死鴨的肝組織懸液,加青霉素鉀處理后,接種在9日齡雞胚的尿囊腔內,雞胚5~6d死亡,死亡雞胚表現為腿部和腹部水腫,尿囊液呈淡綠色,卵黃囊內容物黏稠,肝臟淡綠色,表面有淡黃白色的壞死斑點。
取病死鴨肝、脾等組織涂片,用瑞氏染色法染色后可見兩極濃染的小桿菌。
無菌采取病鴨肝、脾等病變組織,接種于胰蛋白胨大豆瓊脂培養基上,恒溫37℃培養24h,可見培養基上形成圓形、透明、直徑約0.5~1mm的菌落,逆光觀察菌落呈藍綠色。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無菌落生長,說明無大腸桿菌。
根據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診斷,可診斷為雛鴨病毒性肝炎和傳染性漿膜炎混合感染。
(1)大群鴨緊急注射高免卵黃抗體,同時在高免卵黃抗體中加入頭孢噻呋鈉(按1瓶250ml卵黃抗體中加2支頭孢噻呋鈉)、磷酸地塞米松鈉(按每只鴨0.2mg計算),混勻后,每羽注射1.5ml。
(2)注射完抗體第2天,中午用清瘟解毒口服液飲水,抑制鴨肝炎病毒進一步發展和擴散,增強機體免疫力,按每1000只鴨一瓶對水,連用3~4d,下午在飲水中添加牛磺酸VC。
(3)添加中草藥添加劑,防止繼發感染。如:清瘟敗毒散或蒼術香連散等,按每袋(250g)拌料100kg,連用5d。
雛鴨在引進24h內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每羽1.0~1.5ml;引進第4天注射鴨傳染性漿膜炎滅活油佐劑疫苗1.0ml/羽。
針對傳染性漿膜炎,選用敏感性藥物進行預防。如: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左旋氧氟沙星等;鴨病毒性肝炎,可適當選用牛磺酸VC的中藥進行預防。
改善育雛室的衛生條件,注意通風,保持干燥,降低飼養密度,地面育雛要勤換墊料,做到全進全出,以便徹底消毒。
通過在市場上的調查情況來看,近段時間以來,鴨病毒性肝炎和鴨傳染性漿膜炎混合感染的情況發生越來越多,并且呈面積性的流行趨勢。針對混合感染性疾病要本著標本兼治的原則,采取標本兼治的方法,效果較好。單一治療,效果不理想。同時在治療此混合感染性疾病時不可過于心切,必須視病情的發展科學用藥,方能取得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