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對審計工作的要求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的出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審計的高度重視,給審計監督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審計機關要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理念,堅持依法履職盡責,服務改革發展,不斷開創審計工作新局面。
一是充分認清審計監督與依法治國的關系。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為審計監督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充分發揮作用的平臺。審計是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審計機關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使用好國家的法律法規,行使好手中的權力,確保審計監督始終在法治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上運行;另一方面,通過審計監督,既要促進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又要發現現行法律法規存在的漏洞和問題,提出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的意見建議,以實際行動促進依法治國的實現。
二是堅持依法審計,確保政令暢通。依法審計是確保政令暢通的重要保障,必須把促進重大政策落實列入審計的議事日程,常抓不懈。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審計機關按照法律的授權和法定的職責、權限、程序,用政策、法規這把尺子對經濟活動的合法、合規性進行審計,對一些合情、合理而不合規或因政策缺陷造成的違紀違規問題,既要按照規定對違紀違規的人和事進行處理或移交相關部門處理,又要找出政策、制度方面的缺陷,提出改進完善的意見建議,促進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三是創新方式方法,努力實現審計全覆蓋。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現審計全覆蓋,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對審計機關提出的新要求。實現審計全覆蓋,不是一年內把所有的審計對象都審完,而是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不留死角和盲區,力爭對單位的審計三五年一個輪回,對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任期內必須開展一次。在立足現有審計力量的基礎上,采取突出審計重點、提高審計能力、發揮內審作用、聘任社會審計力量等方法達到全覆蓋。確實有困難的,及時向黨委、政府反映給予支持,既要做到審計覆蓋范圍廣,還要做到反映情況準、查處問題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議實。
四是完善公開和問責機制,狠抓審計整改工作落實。審計發現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而徹底的整改,就會形成屢審屢犯的惡性循環,審計就會失去公信力。對此,要加大審計整改結果公開的力度,只要審計機關已經向社會公開了發現的問題,被審計單位就要公開整改結果,審計機關還要督查整改的效果。要加大追究問責的力度,被審計單位主要負責人作為整改“第一責任人”應承擔整改的全部責任,每年審計機關要將被審計單位的整改情況通報給同級黨委、政府和紀檢部門、組織部門及其主管單位,對整改不落實、不到位的,提出對被審計單位“一把手”的責任追究建議,該行政問責的行政問責,該法律問責的法律問責。
五是發揮審計監督在改革發展中的作用。圍繞深化改革的一系列舉措,及時發現、糾正影響改革進行的問題,提高宏觀把握和統籌分析的能力,積極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議,促進改革目標任務的順利實現;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重大決策部署,有效預防和化解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各類風險,保障財政資金的安全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圍繞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民生等方面的改革確定審計重點、安排審計項目,深入揭示體制機制制度性問題,推動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圍繞推進反腐倡廉建設,促進領導干部審慎對待和正確使用權力,不斷提升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
六是堅持廉潔從審,打造審計鐵軍。為更好履職盡責,審計機關要進一步創新方式、深挖潛力、強基固本,構建牢固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懲戒的廉政防線。要教育審計人員堅守黨紀國法,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要用職業操守、廉政紀律、過硬作風規范和約束審計人員,樹立審計良好形象;要進一步強化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警鐘長鳴,加大對違規違紀審計人員的處罰力度,打造讓黨和人民群眾滿意放心的審計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