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倫義
那是五年前的一個日子,大型歷史題材劇《大秦帝國》在陜西電視臺以全景展現大秦帝國興衰史。那氣勢恢宏的場面,那波瀾起伏的劇情,那感人至深的片段,雖幾年過去了,但記憶猶在,彌久常新。近期,它又在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重播了,再靜靜觀之,內心的感慨漸而由憤恨不滿到平靜理解,漸而由狂躁不安到回歸現實。
我們畢竟不能站在現在的立場去評判那段歷史,也不能以現在的眼光詛咒那段歷史,更不能笑談那段歷史。因為,那不僅是一段人類文明開啟法治先河的歷史,也是一段國與家、君與臣、長與幼、傳統與現實的演進史,更是一段法治與人治抗爭、國家與家國共起、革新與革命互遏的發展史。每一段歷史漸進過程,無不對我們當代推進管理與被管理、釋放生產力與束縛思想力的歷史進程產生深刻的現實啟示。
貫穿《大秦帝國》的主線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核心是國無二法,凡是以帝國的名義制定的法治標準,只對事不對人,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沿襲了幾百年的傳統勢力,都必須臣服在法治的框架內。我們設計的管理制度恰恰與其精要不謀而合。我們完全可以在感慨商鞅被五牛車裂的同時,感悟我們的管理制度是否被走樣了、被執行了。
改革就是變法,變法就是改革。改革勢必要打破一些傳統勢力的期望,變法勢必會觸及一些陳舊觀念的糾纏。在那個變法的歷史格局中,上有秦孝公鼎力支持,下有一群文武百官和殷殷百姓積極參與,商鞅以誠信取信于民,以與民同等融合了百姓,做到了一呼百應。
回首現代化管理制度,歷經百年完善,可謂細致入微,然成效如何,無需明言。然原因何在,不可不去探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建章立制的初衷遵循的是法治,執行的過程落實的是人治。預防問題不是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像預防被盜那樣,用五精管理的各項技術預警防范問題出現,而是憑借感覺、經驗和差不多預知著問題的走向;出了問題不是第一時間去規章制度里面找不足,而是想方設法在規章制度的間隙中發現游刃有余的空子;處理問題不是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落實責任吸取教訓,而是挖空心思規避規章制度中應承擔的責任,甚至還有一種事不關己卻遭受責罰產生的敢怒不敢言的心理。凡此種種現象,無不警醒我們,我們的規章制度在執行過程既有被曲解被應對的空子,也有失之于寬失之于軟的尷尬,更有被陽奉陰違束之高閣的危險。
現代企業管理講求的是以人為本,這個初衷是好的,而其實質應該是站在法治的框架內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維護大多數遵章守紀的人的利益為根本的以人為本。宛如商鞅變法的本質也是激發和調動全體赳赳秦人共赴國難建立大秦帝國的熱情的。面對極少數家族勢力和陳舊勢力,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采取了毫不容情的殺手锏,誰不支持變法就摘下誰的頂戴花翎,讓他讓位子、缺票子、丟面子;誰阻擋變法誰就下臺,讓他成為旁觀者、懺悔者、羨慕者;誰反對變法就要誰付出生命的代價,讓他成為大秦人的唾棄者、落伍者、遺忘者。一時間,絕大多數秦人開始了真正意義上雄赳赳氣昂昂的建國史;一時間,氣吞八荒,統領六合成為了絕大多數秦人夢寐以求的夢想。
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任何變革和變法都飽含管理者對管理的高瞻遠矚,任何管理理念的提出都蘊含管理者對被管理者切身利益的深思熟慮。我們不妨把停留在大秦帝國的鏡頭拉回來,拉到我們腳下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上,重新審視管理與被管理的現實意義。不難發現,問題的重心不在全體員工,也不在頂層設計,恰恰出在了我們自認為牢不可破的中間環節,其承上啟下橫亙東西縱貫南北的作用,在這個環節上被人為的弱化了。此時我們再勇敢地把鏡頭推到大秦帝國,不正是身處變法洪流之中的商鞅在悲愴的仰天長嘆嗎。
興秦者,法也,亡秦者,亦法也。商鞅只不過是這場偉大變法時空中的一顆流星,雖然消逝的那么急切那么令人心痛又那么讓人難以忘懷久久回味,但是充分說明了這樣的流星太少了。如果一顆又一顆商鞅式的流星此消彼長接踵而至,那么,一場變法的流星雨定會綻放在星空。如果我們能在這場偉大變革中吸取一些營養,強健我們的體魄,那么,我們企業的發展也一定會在困難中逆勢飛揚,閃耀煤海。
(作者單位:陜煤化集團神南檸條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