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區絲路文化旅游開發課題組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有利于推進中國實施向西開發開放戰略,促進絲路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陜西西咸新區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支點,對區內文化旅游資源保護開發,不僅是建設文化西咸的重任,更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西咸新區絲路文化旅游資源基本概況
陜西西咸新區位于西安、咸陽兩大古都交界處,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和承載區,其歷史文化資源具有唯一性、世界性。經過三年多的開發建設,新區已形成“一河、兩帶”絲路文化旅游開發布局空間。
1.古都遺址。沿渭河兩岸分布著周豐京和鎬京遺址、阿房宮遺址、秦咸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建章宮前殿遺址、望夷宮遺址等古都城遺址,見證了絲綢之路曾經的輝煌。
2.帝陵墓冢。渭河北面分布著漢唐墓葬群,包括漢高祖長陵、漢武帝茂陵、漢景帝陽陵、漢昭帝平陵、漢成帝延陵、漢元帝渭陵、漢平帝康陵、漢惠帝安陵、漢哀帝義陵,還有周陵、唐順陵等陵墓,帝陵周圍擁有衛青墓、霍去病墓、霍光墓、曹參墓、蕭何墓、李昞墓等對絲綢之路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墓葬,形成歷史人物文化寶庫。
3.古橋渡渠道遺址。新區內渭河橫貫東西,涇河由西北貫穿東南,歷史上水上交通便利,兩河沿岸渡口星羅棋布,現存有橫橋遺址、東渭橋遺址、涇河橋遺址、渭河咸陽渡、涇河修石渡、渭河左所渡、成國渠遺址、鄭國渠遺址等眾多古橋渡渠道遺址。
4.文化景區及珍貴文物。擁有千佛鐵塔、涇陽文廟、太壺寺以及涇河新城崇文塔等歷史文化景區。區內博物館內還館藏有鎏金馬、四神紋玉雕鋪首以及“馬踏匈奴”、“臥象”、“伏虎”、“人與熊”等大量國家級珍貴文物。
從數量上來看,新區內共有文物點300多處,數量眾多;從規模等級上來看,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等級較高;從文化資源種類來看,不僅有帝陵遺址、古都城遺址、古渠橋遺址,還有石刻、石碑等珍貴文化遺存,可以說是種類繁多、國內罕見。
二、西咸新區絲路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優勢和問題
1.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西咸新區區內周、秦、漢、唐歷史文化遺址遺存豐富,與古絲綢之路沿線其他城市比較,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較大。
從表一中可以看出,西咸新區無論是建都朝代的數量與年限,還是區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都位居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富集區。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既是西咸新區絲路經濟帶文化旅游開發的文化基礎,也是弘揚“周秦漢唐”文化精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支點的發展動力。
2.歷史性開發建設機遇。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深化地區間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促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合作。從國家層面來看,絲路經濟帶的開發將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文化旅游資源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從地區層面來看,將促進絲路沿線城市經濟開發,活躍絲路沿線經濟文化旅游氛圍,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從西咸新區層面來看,絲路經濟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有利于西咸新區挖掘整合歷史文化的潛在價值,旅游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弘揚“周秦漢唐”優秀的歷史文化精神。
3.配套的政策優勢。2014年年初,西咸新區正式獲批成為國家級新區。國家在批復中明確提出要求“著力保護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要加強歷史遺址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傳承,增強文化軟實力”,這是國家賦予西咸新區的重大歷史使命,也是新區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建設的重大機遇,深入挖掘區內絲綢之路文化旅游資源,不僅將帶動西安、咸陽、西咸新區文化旅游資源的協調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也會使沿線建成一批富有文化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4.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已初具規模。西咸新區內設空港新城、灃東新城、秦漢新城、灃西新城、涇河新城等五個組團。目前,各組團充分利用轄區內現有的文化遺存,在突出自身產業定位的同時,彰顯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特色建設。在文化資源最為富集的秦漢新城,與陜文投簽訂“東方帝王谷”項目協議,對渭北帝王陵進行統一的保護和開發;涇河新城則規劃崇文塔歷史文化旅游景區,形成“北有崇文塔,南有大雁塔”;灃東新城的斗門調節水庫建設項目正迅速推進;灃西新城圍繞古沙河橋遺址景區,重點建設絲綢之路文化風情小鎮,帶動了區域漢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5.保護措施滯后。西咸新區區內歷史文化遺址遺存眾多,但受管理體制機制的束縛以及人力、財力限制,造成新區歷史文化資源保護任務繁重,形勢嚴峻。從自然因素來看,西北地區氣候環境惡劣,大風揚沙天氣較多,對歷史文化遺址遺存保護極其不利,區內一些石雕石刻文物受長期雨淋和風化作用,被自然環境影響損壞較為嚴重。從人為因素來看,部分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遺存沒有得到重視,如曹參、蕭何等墓,其歷史研究價值高,但可開發價值小,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保護力度不夠。而一些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如茂陵、漢陽陵等,隨著旅游文化資源開發過度,節假日游客接待量過大,也給文化資源保護帶來極大困難。
6.專業人才欠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隊伍,其中考古、修復、維護等技術人才,宣傳、推廣、項目包裝等業務人才,以及善于經營開發的文化旅游管理人才都特別緊缺。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全面開發建設,如何吸引文化旅游人才,留住專業人才已成為新區絲路經濟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難題,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三、關于區內絲路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
1.梳理城市文化脈絡,堅持科學開發的理念。西咸新區要在挖掘、整合城市歷史文化精神的基礎上,認真梳理城市文化脈絡,傳承歷史文明,建設文化西咸,探索出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道路。新區要堅持“遵循山水格局、遵循歷史文脈、遵循現代規劃”的理念,做到科學合理地開發歷史文化資源。一是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城市建設風格要和自然景觀、山水格局融為一體。二是要在遵循周秦漢唐都城變化的軌跡上建設西咸新區,把大遺址保護與建設大西安生態廊道結合起來。三是要堅持點狀布局,建設現代田園城市,以組團為單位建設城市核心區。
2.加強地區間合作交流,歷史文化保護與開發并重。西咸新區應結合國家絲路經濟帶建設的總體要求,構建絲路經濟帶歷史文化旅游和產業融合發展的區域合作模式,加快與國內地區間的交流合作,建立起合理的產業協調和溝通機制,形成地區間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相組合的共同體。新區要堅持“整體保護、系統展現、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文化保護開發原則,堅持把歷史文化保護放在優先地位,對社會反響很大的歷史文化遺址遺存,要珍惜其歷史文物價值,科學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慎重保護,穩妥開發,努力使其成為西咸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品牌。
3.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資源,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應以獨特的旅游資源為基礎,充分展示千百年來形成的獨特文化底蘊。西咸新區文化旅游資源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數量大,文化遺存占到整個西安的80%以上;二是種類全,不但有帝陵、古都城遺址,還有大量珍貴文物遺存;三是時間跨度長,擁有周、秦、漢、唐各個時期的文化資源。新區應以漢長安城為紐帶,以周秦漢歷史遺跡和渭北帝陵歷史遺存帶為依托,打造集中彰顯“周秦漢”具有歷史影響力的文化特色大遺址保護區,同時促進大遺址保護與絲路歷史文化旅游的有機結合,探索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
4.擴寬資金來源渠道,健全開發建設主體。西咸新區應不斷創新產業投融資政策,不斷擴寬融資渠道。首先要加大對絲路文化旅游開發的政策扶持,提高對文化旅游事業資金支持力度。其次要充分利用市場渠道,鼓勵民營資本、外資興建以絲路為題材的文化旅游設施,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文化旅游投融資格局。最后應盤活現有國有資產,幫助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獲得產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使文化旅游產業得到較快發展。
5.堅持文化建設與城市建設共融,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城市缺乏特色、千城一面的弊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城市病”。西咸新區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應更加意識到城市不僅是經濟的發展體,更是文化的共同體,文化建設是城市的靈魂,城市的發展必須要有文化的支持,二者要共融。西咸新區在推動文化建設與城市建設共融的道路上,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傳承區域內豐厚的歷史文化,為西咸新區提煉出新的文化內涵、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把當地特色文化融入城市發展中,以文化來塑造城市的特色風貌,使文化與城市交融,用城市特有的文化歷史文化內涵,推動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從而帶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
(課題組執筆人:康 晨 景龍輝 秦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