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羽 田廣研
公司治理包括狹義和廣義的兩種概念。廣義的公司治理包括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和公司外部治理市場體系,是指在內部治理結構基礎之上,將各個利益相關者納入公司治理范圍中;狹義的公司治理指公司內部一個體系,如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的相互約束及控制,保證企業經營行為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本文認為,公司內部治理是一種制度保障,公司外部治理則是對約束社會責任的一項制度響應。社會責任不斷深化,公司治理也必然在企業社會責任視角下,產生了由內部治理向外部治理的轉化。
一、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
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聯系股東、董事會及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的分配,是如何在公司內部劃分權利。我國公司治理結構是三權分立原則,即決策權、經營權及監督權,它們分屬于股東會、董事會及監事會。他們之間相互制約,以達成一種平衡關系。企業社會責任是屬于一種道德層面要求,是指企業在創造財富的同時,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所有利益相關者及對環境的責任,同時企業的社會責任還要求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重視個人的價值,更加強調了對員工、消費者、所有利益相關者、環境及社會的貢獻。企業在謀求利潤最大化時要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
利益相關者理論重視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并且認為他們是一個公司發展的重要主體,任何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利益相關者理論要求不僅僅考慮股東利益,還應該考慮整個群體的利益,包括供應者、消費者、債權人、銷售商、競爭者、社會公眾及政府等??傊?,利益相關群體與企業之間存在多重的相互依存關系,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各個相關利益主體的訴求,將利益相關者引入到公司治理體系,實現“共同治理”目標,從而可以激勵各個利益主體參與公司治理,實現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企業作為經濟組織,其中最重要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獲得經濟回報。但如今,企業已具有雙重屬性,從原來單一的經濟屬性向經濟與社會屬性并存的方向發展,從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到ISO26000,企業的社會責任性質越來越重要,并影響到公司治理的演變,這一項準則也成為約束企業的行為準則。企業的社會責任對公司治理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些影響促進了公司治理結構的不斷更新和改革,甚至也推動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和經濟的發展進步,提升了社會的發展水平。對公司治理中的配置問題,效果也有所改善,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也為公司更有效的創造財富奠定了條件和基礎。利益相關者理論,它已經逐步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共同理論基礎。對企業社會責任而言,利益相關者理論也使得企業責任變成了企業經營指導思想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公司治理來說,各個利益相關者的權益應該在公司治理的大體系中體現出來。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因為企業的行為越來越超越了企業自身的范圍,而想轉變為社會的行為,企業需要相應的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企業行為,在現如今已對社會或各個階層都產生了影響,與自然環境、社會文化、法律制度、社會福利等多方面產生緊密的聯系,企業要存在和發展,并想獲得社會的支持和信賴,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是企業無法逃避的事實。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其行為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因而,社會和政府就必然會去從社會的整體利益考量,去規范或者引導企業的行為,以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為從社會獲得各種資源并且依賴于社會才能生存及發展的企業,他們對社會責任的承擔意識也就成為社會成員的企業無法推卸的責任。許多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倫理道德的重要性。企業應該更加符合道義去關愛社會,貢獻社會,為社會造福,用良好的社會責任心去指導企業的經濟行為和社會行為。
二、從社會責任的視角去觀察,目前的公司治理存在的問題
1.外部監督機制不完善,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缺失。如今大多數企業無視在社會責任這一方面應該履行的義務,忽略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一個原因就是法律本身存在的缺陷,還有就是企業內部治理中體系的漏洞及外部政府監管力量的不足,使公司的社會責任無法正常履行。
2.員工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企業員工是企業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是企業全部生產經營活動不可或缺的主體,企業員工的參與在許多方面促進了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但員工的權益問題有時難以得到保障。所有的企業及其領導者應該知道,絕不能將員工僅僅視為企業經營活動的執行者和接受者,而忽視他們的利益訴求。
3.公司外部經理人市場制約因素難以發揮作用。作為利益主體的經營者,特別是高層管理人員缺乏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并且,目前我國經理人市場也不發達,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選擇經理層的方式還未得到普遍接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經理人市場對公司治理的作用還沒體現出來。
4.公司執行結構缺乏股東價值觀念。公司執行結構不重視對投資者關系的管理工作,在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缺乏利益溝通機制。
在社會責任視角下,公司治理既要考慮內部相關者的利益(公司的股東、員工、經營管理人員),也要兼顧外部利益相關者(供應商、銷售商、消費者、競爭者、社會公眾、政府)的利益,還要遵守商業倫理道德,承擔環境保護及社會公益事業的責任。而在社會責任視角下,公司的治理方向應該從單純內部治理轉向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并存。
三、公司治理應實施改進和完善
1.注重對外與對內利益相關者的兼顧。從企業內部來講,主要是要完善企業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注重對內部利益者權益的維護。從企業外部來講,市場及社會應加強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引導和約束,尤其是提高對外利益相關者的重視。企業對外部利益相關者負有密不可分、不可推卸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社會責任和倫理道德責任。外部利益相關者一方面可能與企業建立互利的關系,另一方面也可能與企業形成對立的關系,這兩種形成一種合力,而這種合力作用的結果正是外部利益相關者對企業施加各種影響的最終結果的體現。
2.改進和完善公司對外的信息披露。公司對外的信息披露應該不斷完善,為了規范統一對外信息傳播活動,減少信息泄密,應該制定一定的辦法,不斷改進和完善公司對外的信息披露。企業應保證履行其向社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在信息披露方面所應遵守的經濟和法律義務,認真實踐其承諾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3.對環境的責任已經成為公司治理內容的重要方面。如今,公司治理過程中,對環境保護的履行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企業在有經濟責任的同時,環境責任也已經成為公司治理中一個重要的方面。
4.公司治理應更加重視接受外部社會及政府的監督。外部社會及政府作為重要的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與企業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政府的責任體現在政府是企業活動的監督者。在企業的經濟活動中,會由于各種原因而引發企業行為的失范,政府及外部社會要盡到監管企業的責任,這種監督,一方面是對其他企業合法權益公平、公正的維護,另一方面也是對全社會利益切實真正的保障。
5.平衡與協調企業目標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企業應使自己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在目標和利益的選擇上,盡可能的與國家和社會總體經濟目標要求相協調,努力平衡與協調好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企業在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也應分擔整個社會所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承擔自己的經濟責任。
6.公司應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慈善活動。企業應該在公平就業、社會公益事業、慈善捐助 、社會問題的解決、消除貧困、饑餓,各種歧視社會不平等等方面承擔相應的責任,這些社會責任與社會生活的進步息息相關,缺少了社會責任的企業,也無法在今天的經濟社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
7.公司治理的目標中,應該包括追求自我經濟和利益的同時,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平等的實現。企業應該通過自己的經濟活動促進整個社會財富的積累和增長,并且去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繁榮,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
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在精神、道德等方面會促進公司治理更加完善,公司治理會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更加注重履行社會責任的義務,更好的去維護和完成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和訴求。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