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秋褲樓”到“馬桶蓋”,近年來,奇怪的建筑不斷在各地涌現。一些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看似是各個城市的“建筑地標”,實則是權力之手干預設計的“權勢地標”。
——山寨媚洋。今年5月,石家莊市一文化園仿制“獅身人面像”,結果引來“正版”擁有國埃及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投訴。被不斷山寨的還有埃菲爾鐵塔、白宮。一些地方已不滿足仿造一兩個標志性建筑,而是仿制整個城市。廣東惠州近乎“克隆”了奧地利村莊哈爾斯塔特,杭州市郊的“天都城”則以“巴黎”的面貌出現。
——貪大貪高。中國各大城市興起一場向天空突破的競賽,除一線大城市天際線被陸續刷新外,二三線城市也熱衷“攀高”,武漢綠地中心達606米,長沙的天空城市設計高度超過800米。有調查數據顯示,全球3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目前在建的125座,其中78座在中國。
——“洋設計師”的試驗場。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即便是在歐美也很難被允許付諸建造,而國內一些城市為“標新立異”卻求之不得。翻開各地標志性建筑的介紹,幾乎都是出自外國建筑設計事務所乃至國際建筑設計名流之手。而且請洋設計師的潮流已經由一二線城市蔓延至三四線城市,不少縣級市也都在舉辦“國際招標”招攬國外建筑師。
——短命。廣州市耗資8億元建成的陳家祠廣場,僅使用4年時間,即因為城市建設需要“推倒重來”。類似的短命建筑在各地不斷上演:2005年,耗資4000萬元建成的重慶渝西會展中心僅僅投入使用5年,因在原址上修五星級酒店被拆;2014年8月,投資2.7億元的云南省河口的“邊境明珠”在完工3年后被拆。
當下國內建筑設計領域求高、求大、求洋、求怪、求奢華的設計之風,實際上是一種“價值判斷失衡”。中國工程院院士程泰寧表示,這樣的建筑已經被異化成為一個滿足功利需要的超尺度裝置藝術,成為“欲望指南針”和“虛榮標志”。
建筑之外,城市公共建筑首先附加了當地官員的個人喜好與政績觀。深圳一個入行十年的建筑設計師告訴記者,建筑設計行業遇到的最突出的問題是“外行指導內行”。設計師從專業角度做了很多計算和設計,設計圖拿到行政領導那里,對方就說在歐洲的時候看過某個建筑,很大氣,要照著那個建。“有時候甚至是人家有一條河,我們人造也要在建筑中鑿出一條河來。”
“山寨建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地方當政者比較低的文化修養,盲目崇拜外國的古典主義建筑。但是,這些人并沒有了解到外國建筑史是如何發展的,對我國自己的建筑歷史發展也缺乏了解。”廣州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教授湯國華說。
因為廣州中新知識城規劃的挫折,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稱自己在廣州遇到了“規劃之神”——廣州市委原書記萬慶良。地方規劃部門雖然人員組成專業,但更高一級的規劃委員會由黨政領導主持。中山大學地理與規劃學院教授袁奇峰說,一些地方領導把自己當成城市“總規劃師”,真懂規劃的專業人員反倒成了畫圖工具。
一些城市政府甚至要求建筑設計“一定要驚世駭俗”,以博得關注,“炒熱”經濟,“哪怕被罵也行”。西南地區某設計院的一個城市規劃師告訴記者,當地建設一個“城市環球中心”,就在外形上追求“世界最大單體建筑”,蓋得像航站樓。endprint